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临清——“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2011-08-14 07:40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临清闸、运河钞关、箍桶巷、手帕巷……如若复原《金瓶梅》中商业、生活原貌,一定要到临清老城走一遭。

  临清民间老百姓中早就流传着“临清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条巷子”的说法,这与《金瓶梅》书中所写临清是个热闹大码头去处,“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形成数字上的巧合。

  马桶手工业与李瓶儿的“鸳鸯眼狮猫”

  时而有老头老太太坐在巷子口发呆,买卖人当街叫卖,卖竹器的、卖牛羊肉的、修车的懒洋洋等待生意。

  穿行于卫运河畔临清老城,在一条条巷子出出进进,仿佛置身《金瓶梅》世界。

  根据《金瓶梅》研究学者杜明德的考证,《金瓶梅》中有二十五处直接写到临清,如临清州、临清码头、临清钞关、临清闸等,这些都是《金瓶梅》的故事背景地是临清的明证。

  杜明德考证说,《金瓶梅》第五十八回写道,“韩大叔在杭州置了一万两银子的缎绢货,见今直抵临清钞关……”书中多次提到的临清钞关,为明宣德年间设立,是运河漕船纳税处,所征收的课税银列运河八大钞关之首。目前,临清钞关遗址是同类文物中国内仅存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中第九十三回写王杏庵送陈经济到晏公庙做道士,“王老过了广济闸大桥,见无数舟船停泊在河下。来到晏公庙前,下马,进入庙来。”晏公庙遗址现在位于临清市小白布巷85号,其不远处即为广济闸桥和临清钞关旧址,与书中所提位置完全相仿。

  7月31日傍晚,经致力于传播临清文化的“公馆街老头”刘英顺指点,本刊记者来到晏公庙遗址,只剩一座石碑,碑旁古槐树上,几只鸡夜宿枝头。连同不远处的广济桥,掩映在老城街巷深处,不经辨识,外人很难寻到。

  临清是一个商业都会,手工业非常发达,其街巷就有手帕巷、线子巷、纺织巷、纸马巷、毛袄巷等。“手帕巷在临清确有其街巷,临清县志上也有记载。”刘英顺告诉记者,《金瓶梅》中有专门关于手帕巷的介绍,“狮子街、会通街、臭水沟胡同、前关街、后关街,这些在老城区也都能找到。”

  《金瓶梅》多处写到西门庆家里用马桶,有学者以此为据,认为《金瓶梅》故事背景地应在南方,以为北方临清等地不用马桶。“恰恰相反,临清不仅有箍桶巷,而且家家都会有那么一件两件木桶制品。”刘英顺说,“在临清,还有一条专门制作木桶的箍桶巷。”

  7月31日,本刊记者跟随刘英顺来到箍桶巷。“原来箍桶巷东西有一里多长,一般是连家店,前面是门市部,后面是作坊,再往后是住宅,就是三进院,当地叫前店后场。”刘英顺介绍说。

  临清的马桶,不仅行销北方,而且沿运河卖往江南。书中写的马子,其实临清很普遍使用。

  随着南方、北方商人落户临清及相互通婚,也把苏杭的婚俗带入了临清,女儿出嫁陪送马桶已成为一种婚俗时尚。“现在临清还流行着女方出嫁时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婚俗,这就是由陪送马桶逐渐演变来的。”

  除了马桶,临清独有的当属狮猫。

  《金瓶梅》中,潘金莲喂养狮猫,致使李瓶儿的儿子官哥被吓死。据《临清县志》记载:狮猫是临清市民用白色波斯猫杂交培育的一种珍奇动物。在诸多品种中,以一只蓝眼、一只黄眼,白毛拖地的雪狮子最为珍贵。人们称其为“鸳鸯眼狮猫”。

  “狮猫是临清所特有的,是《金瓶梅》发源于临清的活化石。”原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马鲁奎说,“画家曹克家画画的时候,总爱提上几句话:‘世界上异眼猫,唯有临清有。’”

  老市民与古典白话:外乡人眼中的“临清猴”

  虽然两旁房舍的青砖变成了红砖,虽然老城的繁华早已不再,虽然有那么多衣着时尚、婀娜多姿的少女匆匆而过,走在街头,依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西门庆、潘金莲自不用表,风云人物春梅、主仆同槽的贲四嫂、处世能手孟玉楼、帮闲的应伯爵……《金瓶梅》中的一个个人物,好似与你擦肩而过,消失在一条条窄窄的巷子里。

  “这个字怎么写?”路人甲问。“我也不知道,很拿捏。”路人乙回答。

  在临清,听路人说话,猛不丁冒出一句古典白话,让人感觉好象置身古典小说的场景中。仿佛隔着迢迢时空,在茫茫人海看到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

  80多岁的老人静静地坐在福德街街口的一条石块上,注视着身旁一座古楼“县治遗址”。记者问起,老人介绍说,福德街原名纸马巷,解放后才改名。

  单大妈在福德街上住了30多年,她的家是一座有着近10间房的古建筑,房屋分为前后三排,第一排都是四合院式布局。单大妈说,家里祖上是当地做酱菜生意的大户。房子是清朝晚年建的,已经有100多年。

  虽然早已衰落,但竹制品一直是临清特色,老城就有专门经营竹器的竹竿巷。而今,因为竹竿巷太窄,车不能进,很多人将经营竹器的摊位转移到了邻近的锅市街。35岁的刘运来手握一根长长的竹竿当街在炉子上烤,他身后的墙边堆满了竹竿和制作成的竹梯。记者问:“这些竹梯有什么用处?”刘运来说,可以用作建筑工地搭脚手架,电工架设电线时也可用来作为攀登之用。

  刘运来的妻子在一旁的摊位经营食盒,这种食盒很多地方已经难觅其踪,在《金瓶梅》中多次提到,随处可见,比如“西门庆不得已,还把礼物两家平分了,装了五百两在食盒内”。

  商业繁盛,临清人也就逐渐养成了精明,工于算计的小商思想。从而被戏谑为猴子样的精明,称为“临清猴”。而在运河文化专家李泉看来,“临清人保留了良好的市民气质,他们的言谈举止、嗜好,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很小的店铺,也要找名人或是有知识的人题写店名,原先的商业传统有所保留”。

  “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遥想当年,临清运河两岸商贾林立,车水马龙,舟帆船影,达官贵人,赶考举子,无论是从江南入京还是自京南下,临清都是必经之地。连乾隆都来凑热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在《金瓶梅》中,清河(即临清)可谓来宾众多。

  山东巡按御史、工部督催皇木的安主政、管砖厂的黄主政、宋御史之类,来往络绎不绝。西门庆善于逢迎,既然拜蔡太师为干爹,对于领导自然不肯放过,一位一位,都礼宴齐备。话说清河县既不是东平府衙门所在地,为何这些领导都爱打这里过呢?

  原因在此:“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这句话曾被多次用来诠释临清曾经的富庶。

  此临清闸,便是明代会通河临清段上的新开闸,俗称二闸口。实地走访之后,在本刊记者看来,如今的二闸口已与一般的石桥无异。据刘英顺介绍,旧时闸门有7米宽,船太大了过不去,后来船家就把船造的很长,又新设了规定,超过了一定时间,也不准过去。

  据后人记载,当时“临清城周围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它在规模、人口和经济繁荣程度上都不亚于天津这样全国性的一流大城市,也不在如今的临清城之下。

  南来北往的人们交汇于此,带来了各式宗教,时至今日,五大宗教在临清都有踪迹可寻,其中最著名的是清真寺。临清现存的清真寺有三个:清真女寺、清真北寺和清真东寺,汉式建筑,规模宏伟,装饰精美。

  相传泰山奶奶老家在临清,每年4月要回娘家。临清人为其建起了碧霞祠,初称泰山奶奶庙。乾隆帝南巡,皇帝在此下马受朝,并歇息饮茶,于是,十里长亭改称为“歇马亭”,泰山奶奶庙便也改称“歇马亭奶奶庙”。

  如今,附近歇马村老人在奶奶庙前摆摊算卦,一卦五元。掩映在村庄和庄稼地之间的奶奶庙,显得十分古朴。

  《金瓶梅》中写了主食、菜肴、糕点、酒、茶、干鲜果等多达三百余种,有五十余种面食至今在临清多有流传。如炊饼烧饼、黄米面枣儿糕、烙饼、玉米面鹅油蒸饼、葱花羊肉一寸扁食、冷糕,都是临清人常吃的面食。炸酱面、温面,更是临清人喜爱的饭食之一。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金瓶梅》第六十五回:“正饮酒到热闹处,忽报:‘管砖厂工部黄老爹来吊孝。’慌的西门庆连忙穿孝衣灵前伺侯。”工部厂街即现在的考棚街。

  临清砖也成为当年临清繁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