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临清:活在记忆中的城市

2010-12-06 09:09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马头去处,商贾云集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金瓶梅》九十二回。


  而今,运河还在,临清还在,但运河已不是当年的运河,临清也不是当年的临清。临清成为“因河而兴,因河而衰”的典型代表。

 

淹没在老街巷里的繁华都会


  48岁的刘英顺在临清一家纺织厂工作,网名“公馆街老头”,在百度临清吧颇有名气。2007年,刘英顺开始宣传临清文化。那一年,几个临清籍大学生放暑假后找到他,说:“听说你对临清老街巷比较熟悉,领我们转转去吧。”回学校后,几个学生写了篇论文,引起一定反响。


  刘英顺家住临清公馆街,这也是他网名“公馆街老头”的由来。奇怪的是,哪怕是大部分地道的临清人,转遍临清的大街小巷,也不会找到这条公馆街。“解放后政府为了方便,把一些街巷名字都合并了。”刘英顺这样解释,他的公馆街,就是如今箍桶巷里的一条小胡同,各家悬挂的也是箍桶巷的门牌。


  明末清初,刘英顺的先人来到临清定居,世代以卖布为生。家族遗传使刘英顺从小就对老街巷、老故事很感兴趣。


  2008年元旦,刘英顺和朋友们第一次尝试通过网络发帖,组织大家逛古城、义务讲解临清老胡同。最终,有不到20人参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后胡同游不断发展,大年初二、五一、国庆,定期举行。


  老家在临清的杨爱君在上海一家公司上班,国庆假期,她带领10多位上海的朋友慕名来参加刘英顺组织的“胡同游”。


  刘英顺向记者阐述自己喜欢老街巷的原因:“通过什么能了解临清的历史?只有老街巷、老胡同。”它们能说明临清的历史沿革。后铺街,因为元代在这里建立了驿站。工部街,明清时工部在这里设分司,管理经营临清砖。钞关街,说明临清是漕运关口。


  在临清,像刘英顺这样,对历史怀有无比敬仰的人还有许多。他的同伴们,有专好古城砖的,有对京剧感兴趣的,有对山东快书有研究的。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一有活动就组织到一起。刘英顺介绍,前几个月“运河文化保护协会”成立,很多人纷纷参与。“前几天,跃进桥塌了,我们第一时间向市里汇报,市里立即把跃进桥的一个碑帖保护了起来。”

 

虽然两旁房舍的青砖变成了红砖,虽然有那么多衣着时尚、骑电动车的少女匆匆而过,走在临清老城,依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11月29日中午,刘英顺用他的电动车带记者去看鳌头矶。鳌头矶不是礁石,而是一座建筑,门下还有“独占”两字。但随着运河的衰落,独占鳌头的日子早已结束。在大街上记者看到,一种以鳌头矶命名的白酒广告挂满街头。


  除了鳌头矶,临清最著名的还有钞关和清真寺。


  作为古城繁荣的见证之一,古钞关所在的街道就叫钞关街,街道很小,在2005年版的临清市地图上甚至没有标出它的位置。然而,多种资料都有这样的描述:“临清钞关税收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万历年间税收占全国税收近四分之一。”


  曾经的商业繁荣,带动了人口的移动,南来北往的人们交汇于此,带来了各式宗教,时至今日,五大宗教在临清都有踪迹可寻,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清真寺。临清现存的清真寺有三个:清真女寺、清真北寺和清真东寺,汉式建筑,规模宏伟,装饰精美。


  走在距离运河不远的临清老城的大街小巷,仿佛走在《金瓶梅》的故事里。时而有老头老太太坐在巷子口发呆,买卖人当街叫卖,卖竹器的、卖牛羊肉的、修车的懒洋洋等待生意。


  竹竿巷因为巷子太窄,车不能进,很多人将经营竹器的摊位转移到了邻近的锅市街。35岁的刘运来手握一根长长的竹竿当街在炉子上烤,他身后的墙边堆满了竹竿和制作成的竹梯。记者问:“这些竹梯有什么用处?”刘运来说,可以用作建筑工地搭脚手架,电工架设电线时也可用来作为攀登之用。


  刘运来的妻子在一旁的摊位经营食盒,这种食盒很多地方已经难觅其踪,我们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能看到,武大郎做炊饼就是用的这种食盒。


  刘运来向记者介绍:“临清老城的主要街道是锅市街、北补街、竹竿巷、箍桶巷等等。”箍桶巷主要制作经营女人用的马桶、木脸盆、勺子等等,据说西门庆家里的马桶就是从箍桶巷买的。


  临清依托运河之便,在运河两边形成一块面积庞大的像玉带一样的城市,因此临清在历史上又常常被美名为玉带城。据后人记载,当时“临清城周围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它在规模、人口和经济繁荣程度上都不亚于天津这样全国性的一流大城市。


  《临清县志》上记载:“临清自东晋迄五代……无商业可言。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国经济全赖运河,临清地处汶、卫流域,每届漕运之时,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遂蓬兴而不可遏。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难怪清帝乾隆都写赞美诗:“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乾隆不是统计学家,但他是皇帝,也得靠数字说话。当年设在临清的税务所,其税收量居全国八大税馆之首。


  虽然两旁房舍的青砖变成了红砖,虽然有那么多衣着时尚、骑电动车的少女匆匆而过,走在临清老城,依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