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敦颐到周恩来的家族谱系考
《周氏家训》与《周氏渊源考》,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在扬州弥陀巷同时撰写完稿的。周氏从1017年始祖周敦颐至今近1000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周氏家训》全书近8000字,11项,42页。中心内容是教化孙辈如何做人。
现在周氏宗祠内大多悬有“汝南世第”和“濂溪世家”两块匾额。“汝南世第”,意为源于河南汝南的周氏先祖,源远流长。“濂溪世家”,是指周姓曾出过濂溪先生这位著名学者。
周恩来故居“百岁堂”三门有一幅木刻楹联:“濂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濂溪指周敦颐,“绵世泽”说明居住在这里的人户是濂溪的后代。
在《射阳忆旧》中,周恩来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迁家而居焉。”他在南开学校毕业文凭和赴法留学的证件上,填写的籍贯都是浙江会稽或绍兴。
而绍兴周家源出古代姬姓,迁河南汝南郡后,按国号以周为姓,至宋代周敦颐移居庐山莲花峰下。
周敦颐字茂叔,出生在道州濂溪,即今湖南省道县。他曾在莲花峰下的小溪上筑室讲学,因此处很像他道州老家,故以濂溪命名,书屋称“濂溪书堂”,他也被人称为“濂溪先生”。
据度正《濂溪先生年谱》考证:周敦颐的曾祖父从远公始徙营道,即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另一说法是周敦颐的祖父智强定居道县,亦葬于道县。宁远有“周子汤沐之乡”的流传,“汤沐”今称说“三朝”,说明周敦颐有可能是在宁远出生的。周敦颐之子周焘的后裔逸斋公于明正德年间移至浙江绍兴。
从周敦颐起至周澳分成两系,一是周澳长子周德之后,即鲁迅一系;二是周澳次子周完一之后,即周恩来一系。据有关考证表明,这是确定无疑的。
如今周敦颐的后代遍布浙江、江苏、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市以及港澳台及世界各国,数量达百万之多。
周氏家族:绵延千年的历史传奇 周恩来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且应付自如。鸽的平和与鹰的机警、水的柔情与火的炽烈,双重品质潜藏在他的体内,而这和他背后有着千年人文传承的家族的滋养是分不开的。
“温、良、恭、俭、让”:周氏家族的师爷传统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如此评价周恩来:谈判桌上机动灵活的本领,对国际政治基本原则了如指掌,以及由热忱思想信仰而产生的道义上的正确感,再加上对世界各国有深刻了解,对历史有长远的洞察能力以及个人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合并起来,使周恩来成为我们当代最有才干的外交家之一。
在历史上,绍兴乃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周恩来所属的宝佑桥周氏,3d图库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在五位举人中,有四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即周和鼐、周嵩尧、周嘉琛和周嘉英。
周氏家族的突出特点是有外出当师爷的传统,推崇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发达。绍兴师爷子承父业,家学源远流长,世家子弟写公文信函简练得体,言谈举止不温不火,最能应付场面,为主官排扰解难。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咸丰年间跟随二哥周昂骏北上淮安,随馆学幕,并在此定居下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家庭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都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
对师爷的思维方式、工作特点、生活习俗等,周恩来非常熟悉。据周恩来的秘书马列回忆,周恩来曾向他们介绍过师爷的工作方法:为主官准备材料齐而全,并提出几种处理方案,供主官选择。
家族传统犹如一个“文化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多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在周恩来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家族前辈某些群体性格的影子,如谦恭有礼、勤恳谨慎、精明干练以及成人之美的胸怀等。
除了家族传统,家庭生活对周恩来思想性格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他自己回忆说:“我出生后……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唱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周恩来是在浓厚的母教氛围中长大的。他以后在回忆早年经历时说过:“母教的过分仁慈和礼让,对我的性格是有影响的,缺少那种野性。”
如今,淮安和绍兴都有周恩来故居,淮安的故居由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所建的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是典型的苏北民居建筑风格。周恩来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至12岁。
建国初,淮安县委曾对故居中行将倒塌的房舍进行初步维修,周恩来知道后,立即写信不准今后再维修。他还嘱咐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旧居。”周恩来还安排人平掉了淮安、绍兴的周氏祖坟。
乍看起来周恩来对故居很淡漠,但他心里实际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说:“我家那口水井在吗?淮安地下水位很高,只要系上几米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同宗同族,周恩来要称鲁迅为叔叔
1939年春,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抗战时,回到祖籍绍兴,族长拿出《老八房祭簿》,让他续谱。从周恩来祖父迁至江苏淮安后,周恩来那一辈的人基本没有回去过,因而祭簿上没有他们的名字。
周恩来在祭簿上续写:“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公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
他所说的五十房正是浙江绍兴周氏的一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咸丰年间追随二哥周昂骏北上淮安,随馆学幕,并在此定居下来。淮安周家的绍兴气氛是很浓的,所以周恩来总是强调自己“原籍绍兴”。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同为绍兴籍的鲁迅——周树人。事实上,周恩来不但把自己看作是绍兴人,而且还认为自己与鲁迅可能是同宗同族。
1938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周恩来在武汉纪念会上作了讲演。他一开头就说:“在今天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也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在绍兴城的周家。”
1939年在绍兴时,周恩来十分注意了解他与鲁迅的关系,多次查询了“百草园”的鲁迅与自己“百岁堂”周家是否同族关系,并为此查阅周族家谱。
当年3月30日晚,他在警卫员刘久长陪同下,到火珠巷板桥3号姑夫王子余家,与事先约定的绍兴大明电气公司青年工人座谈。席间,他转言问王子余:“周家跟鲁迅是否同族?”王子余听了周恩来的询问后,答道:“同姓不同族,鲁迅是鲁圩周,你是后马周。”
不难想象,周恩来听了姑夫的回答,一定感到失望。但是后来根据对《绍兴县志姓氏编》的考证,鲁迅和周恩来同属百岁堂。再依《后马家谱》来推算,鲁迅为周氏第20世孙,周恩来为第21世孙。
此外,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周恩来祖母鲁氏夫人的堂侄女。周恩来与鲁迅不仅是同宗同族,而且还是远房亲戚。
家族后人:平民身份下的继续前行
1968年,64岁的周同宇(周恩来弟弟)无端被卷入一个所谓的“反革命聚餐会”,被江青当成一个杀手锏推到了周恩来的面前。最后周恩来只得亲自批捕了弟弟周同宇。
七年后,满头白发的周同宇出狱后对周秉德说:“你知道我和谁关在一起吗?都是部长级的大人物,多亏有你伯伯,我这条小舟系到了大船上,才得以脱险。”
“现在我们和绍兴以及各地远房的亲戚还有一些来往,目前这些亲戚的生活状态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周秉德能说出一连串的周家平民。
周恩来的二弟周恩溥,1945年就去世了。“他只有一个儿子,1950年到北京的时候,已二十出头,伯伯就说家里的人都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把我的这位堂兄派到了河南焦作工作。”从此,周恩来二弟一家在焦作扎根。
“我的堂兄去世后,现只有他的夫人和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一人是普通工人,一个没有正式工作,只有他们大哥在担任城管大队的队长。”周秉德回忆道。
此外,周恩来还有一个义子,王戍。1939年春,自绍兴老家一别后,王戍再也未能见到他的义父周恩来。1940年,由于日军大兵压境,父亲王贶甫怕王戍发生意外,让他背井离乡到福建,由祖父王子余找关系,安排他到永安的福建省银行当雇员。
王戍于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王戍毕业,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很快就被分配到福州市政府工作,后来又调到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工作。
此后,王戍曾给义父写过许多信,但周恩来均没有回信。周恩来不是不想念自己的这个“表侄义儿”,而是考虑到如果给他回了信,就怕因为有他这层关系而影响王戍的进步。这是后来王戍听父亲王贶甫说的。
王戍与周恩来的这层特殊关系,直到1978年绍兴市委请他回绍兴回忆整理1939年周恩来绍兴之行的有关资料时,才被人们所了解。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