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圈里的“三剑客”
一直从事蓝宝石行业,并卓有成效的赵延年;始于蓝宝石,最终命运同中有异的张兴全、张龙中叔侄。在昌乐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命运随着蓝宝石产业的发展跌宕起伏,是数万昌乐农民的缩影……
国宝是怎样炼成的
张龙中做了20多年的蓝宝石生意,在业界以囤积居奇、货量丰富而享有名气,但他也没有料到,1997年买下的一块蓝宝石原石,至今竟以蓝宝石之王的国宝资格而蜚声国内外。
“这块蓝宝石产于昌乐五图镇的方山,毛料重达800克,因为那时落后的切割工具无法把它切开,所以也没人愿意买。”张龙中隐隐感到这是一块好东西,最终以3万多元的价格买了下来,随着蓝宝石价格的攀升,2006年,张龙中把它磨制一颗水滴形成品,重达760克,取名“海洋之心”。
当年,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走进潍坊,张龙中带着“海洋之心”参评,一举获得唯一一个“潍坊国宝”的荣誉,专家当场估出2000万元的天价。当记者问及“海洋之心”现在的市场价格时,张龙中笑答:“说实话,我也很郁闷,不知道它到底值多少钱,但无论它值多少钱我都不会卖了它,大家知道我有个国宝还可以常来看看。”
张龙中的叔叔张兴全,出生于1962年,也是昌乐蓝宝石发展的最早见证人之一,本刊记者采访到他时,他正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郁闷着。
所谓的“世外桃源”就是张兴全建在山脚下的一座院落,依山面水,绿树成荫,鸡犬之声相闻。“现在蓝宝石资源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乘着直升飞机涨,生意不像原来那样好做了。”但是谈到蓝宝石的故事,张兴全的自豪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拆了飞机卖铁,砸了宝石换零钱
1986年,昌乐发现蓝宝石。
那时,张兴全、张龙中叔侄俩还是个体运输司机,为济青高速、潍坊机场等工地运送石料,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蓝宝石的财富魅力同样吸引着他们成为万千寻宝大军中的一员,和其他村民一样,他们也有过捡宝石、卖宝石的经历。
一天,张兴全听说一个地方有宝石,就骑车去找。到了那里,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拿一把镐,在地上挖。
张兴全跟小孩逗趣:“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挖?”
小孩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蓝宝石。
此时的张龙中,和叔叔一样,扛一把锨,花200块钱租下一块地来,挖完了把土回填进去。多数时候收获颇丰,但也有颗粒无收的时候,蓝宝石分布并不均匀。“那时候最深的能挖三米,最浅的挖一米,挖到水,因为没有抽水机,再有宝石也不能挖了。”
当时,很多东南亚、香港等地的珠宝商也纷纷来昌乐寻宝。以五元、十元一块的价格,就能从村民手里收购到上好的蓝宝石,蓝宝石资源大量流失。虽然几块石头就换回村民们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但回首过去,张兴全依然扼腕痛惜。
头脑灵活的张兴全隐隐觉得蓝宝石不可能这样便宜,他决定自己收购到外面打探市场。
第一次外出卖蓝宝石的经历张兴全仍记忆犹新,“那次收了200多元的蓝宝石,大约有一公斤重,用袋子装好,坐火车到了郑州,跑了好几家金店都碰壁了。”
张兴全不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的首饰业刚刚兴起,消费市场远远落后于东南亚和香港地区,而昌乐蓝宝石虽然颗粒大,瑕疵少,但因含铁量高而呈现近乎黑色,只有在强光下才能显现出它湛蓝的本色,大多数国人并不视它为宝。
沮丧的张兴全几乎快绝望了,庄稼人的倔强又促使他推开一家大型金店的门,“这次遇到了一位识货的老板,经过几次讨价还价,这批蓝宝石最终以1600元的价格成交。”
首战告捷的张兴全回到家乡,开始大量收购蓝宝石,并开设了宝石加工厂,以每台近3000元的价格从南京进来加工设备,由妻子在家乡带领工人加工,他则外出推销蓝宝石,足迹几乎遍布全国。
“当年的加工工具比不得现在,大颗粒的宝石切割不了,没人愿意收,人们就把大颗粒的砸碎了卖小的。”张兴全爱动脑好钻研,他用两枚硬币支起宝石,用錾子压住,一锤子下去蓝宝石齐齐地裂开,基本没有损耗。“不知砸了多少大颗粒宝石,放到现在,那些宝石的价值真的无法想象,现在看来,那时每天砸掉的都是一二百万的钱哪!简直就是拆了飞机卖铁!”
以蓝宝石的名义分道扬镳
跟叔叔类似,张龙中把所有的资金都用来收购蓝宝石。
上世纪90年代初,20岁出头的他已坐拥二三百万资产,在当时的乡村可谓凤毛麟角。能花几十万元买来轿车,几万元买来大哥大,彼时的张龙中完全是一个年轻的暴发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至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因为蓝宝石主要销往泰国,再由泰国进行深加工后销往欧美地区,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泰国,蓝宝石价格一落千丈,降价50%左右,“宝石城里一半以上的店铺都关了门,外地珠宝商也不来收购了,”张龙中告诉记者,“蓝宝石卖不出去了,市场上反倒出现了许多优质价廉的蓝宝石,那时候我手里只有蓝宝石,资金无法周转,但是看到好的蓝宝石价格那么低,就向朋友借钱、从银行贷款也要买来,我就觉得蓝宝石的价格不可能这样低,只是没有料到涨到现在的程度。”
变故是灾难也是机遇,张龙中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着,在蓝宝石的冬天里孕育着自己的实力。他卖掉了自己的雪弗莱、大哥大,积攒了100多公斤的蓝宝石。为了维持生计,他开了个小店,卖起了拖鞋,一年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这样经营了两年多的时间。“到卖拖鞋的时候,我只能开辆小面包了,同行都知道这事,现在每每提起还感慨万千。”
2000年左右,昌乐蓝宝石凤凰涅槃,又回归了贵族身份,10年间价格涨了100倍左右,张龙中迎来了蓝宝石事业的春天,过去惊心动魄的沉浮都尘封在记忆中,他入住中国宝石城,开起了自己的蓝宝石专营店。
“我是中国宝石城里唯一一个从发现蓝宝石就做到现在的!我这一生不会做别的,只能做蓝宝石了。”张龙中不无自豪地说。
经过几年近乎疯狂的开采,蓝宝石资源越来越少,政府开始控制开采,打击非法买卖蓝宝石。
与张龙中继续在蓝宝石行业里如鱼得水不同,叔叔张兴全却做起了收藏,囤积了大量珍品。
“没想到蓝宝石会涨价这么狠,”和大多数人对蓝宝石抱有极大信心一样。现在是料少、价高。”
张兴全依然对蓝宝石关注着,期待着。
赵延年的“吉祥三宝”
昌乐有三宝,西瓜、教育、蓝宝石。
赵延年也有三宝,妻子、女儿、“一百单八将”。
赵延年是出名的“妻管炎”,做事情与妻子形影不离,即使鉴赏蓝宝石也恨不得用同一只射灯,朋友戏称他们为“鸳鸯”。女儿在青岛安了家,是当地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前途无量。余下的才是蓝宝石雕刻“一百单八将”:水浒英雄们若知道自己排在两个不会武功的女流之后,未免要责怪赵延年“气短”了。
1990年代初期,赵延年所在的昌乐无线电工具厂创办珠宝公司,他是策划参与者之一。后来工具厂裁员,赵延年为避嫌做起了皮鞋生意,直到1996年才转向蓝宝石。那时正是蓝宝石市场低谷期,赵延年只买进不卖出,每次交易十几斤原石,且只选大颗粒的。质量一般的宝石毛料,他给宝石贩子开价每克两块二,好宝石则是出到三十几块钱一克。人们都说老赵“潮了(傻了)”。
这时候,赵延年却开始尝试用中低档蓝宝石创作雕刻件,金陵十二钗、敦煌飞天等都曾被他拿来练手,其中的“水浒一百单八将”从构思到创作一共用去整整13年时间:“鼓上蚤”时迁自上而下探出身子,双腿攀住石柱,手臂向下做探囊取物状;“豹子头”林冲的范阳笠遮住大半“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后的丈八蛇矛蠢蠢欲动;“黑旋风”李逵则亮出一对板斧,双目圆睁,暴戾却敦厚。
其实,以《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为题材的艺术品不在少数,但与一般的工艺品材质相比,蓝宝石硬度为莫氏9级,仅次于金刚石,雕刻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套蓝宝石雕像因此获得第八届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这套可载入蓝宝石历史的工艺品为赵延年带来了极大名气。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延年出门自我介绍往往得不到过多回应,但提起“蓝宝石一百单八将”,对方马上一副恍然的神情。
“潮”的名头淡下去,“大拿”的名头却叫响了。近年来蓝宝石价格飞涨,稍好点的宝石原石每克买到三、四千元。赵延年之前论斤收购来的大颗粒蓝宝石原石终于翻了身,赵延年一下子就变成了资产不可估量的“富豪”。只不过,妻子的体重跟随蓝宝石价格一路攀升,终于突破了65公斤大关。赵延年安慰说:“心宽体胖,脸面富态。”
至于手中的蓝宝石原石,赵延年依然捂着不买:“蓝宝石是稀缺资源,总有一天会用完。我现在要的就是坐庄的感觉。”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