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山东大嫚的戛纳气场
现在的戛纳与中国电影,看似亲密无间,实则貌合神离。从巩俐到范冰冰这两个山东大嫚的身上,我们似乎能解读到关于中国电影的些许尴尬与彷徨。

脱掉戏装,巩俐是《霸王别姬》里的“菊仙”,是《活着》里面的“家珍”;而范冰冰,她是谁?
自从范冰冰去年一袭龙袍加身亮相戛纳以来,戛纳已经深深记住了这个中国女子。而今夏当范冰冰即将登上红毯,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激动地说,下面中国演员即将走上红毯,还用中文连说了几个“你好”。
范冰冰着一袭大红鹤袍出场,玉肤红妆,艳光四射。当她的面孔出现在大屏幕上,在场中国人发出一阵欢呼,海外媒体及影迷则发出“My Godness”的赞叹,法国文化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等则在台阶上以吻手礼迎接。
与范冰冰几乎同时走上红毯的巩俐,虽然笑容饱满,“但人一出场,一身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已经让20多年来一直喜欢他的粉丝大跌眼镜,这个当年与范冰冰一样出产于齐鲁的东方第一美女,现在那份审美品位明显已经过时,还在生追西方人所谓的健康肤色,孰不知,如范冰冰这种纯粹沿东方审美塑造作秀的新美女一旦强硬上位,巩俐那一套就完全成了崇洋迷外的反面教本。”
但是,脱掉那身面具似的衣服之后呢?
在戛纳,脱掉那身“戏装”,巩俐是《霸王别姬》里的“菊仙”,是《活着》里面的“家珍”……而范冰冰,她又是谁呢?
从巩俐第一次随陈凯歌携《霸王别姬》远征戛纳算起,已经过去18年,当年《霸王别姬》斩获金棕榈,一年后,《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那是中国电影和戛纳的蜜月期。18年后,在地中海吹来的似曾相识的海风中,“范冰冰”们不再擅长“精致”地去做电影,而是学会了如何“精致”地做衣服和琢磨如何走秀才能夺取更多的眼球。
与去年的“匆忙紧张”相比,今年范冰冰的戛纳之行显得轻松许多。被问及此次前来戛纳的心情感受,范冰冰笑得悠然:“其实,就是来度假的。”
“戛纳,可以说是放松的天堂和艺术的圣殿,我每次来都像是回家一样,只要你有好作品戛纳永远欢迎你,就像母亲永远向你敞开温暖的怀抱。”巩俐则像是戛纳的孩子回家一样的心情。
“我的造型一直都挺简单的,我向来喜欢自然、本色的特质,那才是我自己。今年的衣服适合戛纳电影节的艺术氛围,也特别能表达我对戛纳的尊敬。”
高雅又深邃,是电影梦想的体现和象征,也是戛纳电影节一直以来之所求。唯一懂得戛纳的巩俐其实早已无法启蒙中国电影人,于是冰冰们穿上促销服装就来到了戛纳市场。
巩俐的“不变”与范冰冰的“巨变”
当巩俐第一次在柏林电影节上亮相,穿着露出乳沟的旗袍骄傲地站在红地毯上,自信地面对着密集的闪光灯时,性感成了比电影本身还重要的信息。当时的媒体惊叹:“这个中国女人的三围竟然和梦露一样!而且,她比梦露深刻!”
199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巩俐正式称后享誉国际。一身旗袍装束的巩俐艳惊威尼斯时,丑秋菊成了玫瑰花。意大利人把演技、化装所有的功劳全给了巩俐。
巩俐参与出演的《霸王别姬》在戛纳受到了真正的礼遇,这部电影在人格错位的基础上讲述了中国的多灾命运。令外国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历史。
《活着》同样由于其具有的历史感而受到了法国人的喜欢。在那几年中,中国影片以其沉重的历史感获得了戛纳的青睐,这些影片都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无论是叙事背景还是人物命运,都被深深烙上了中国的标记。
2000年,巩俐成为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就了华语电影人坐镇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第一次”。时隔两年,巩俐又受邀成为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过去的20年,巩俐一直是中国的代言人,黄土一般的肤色,神秘高贵的东方雅韵,一个定格中国电影的女人。
而2000年的范冰冰还是《还珠格格》里面的那个小丫鬟,完全没有成为“范爷”的趋势。
经过12年打拼,当年《还珠格格》中的小丫环变成今天的性感妩媚当红女星,丑小鸭变成了公主,一面是知名度与日俱增,另一面却是流言蜚语铺天盖地。
范冰冰似乎永远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从被包养、整容风波,到频传耍大牌,再到网上的各种传闻,范冰冰在迅速蹿红的同时成为娱乐报道上的话题女王。
范冰冰2000年签约王京花公司,年底王京花出任华谊经纪公司总经理,范冰冰随之加入华谊。“在华谊工作了7年,最后一年时间里我觉得已经用尽我所有的能力、所有的体力去配合公司所有的工作,如果再签一份六七年的经济合约的话,我要仔细考虑清楚。”考虑的结果是,2007年6月,范冰冰自己成立了工作室,身份也成了“范老板”。
在戛纳,相差近20岁的两个山东女人开始了新陈代谢式的对接。巩俐未老,冰冰已到身前。巩俐依然惹人艳羡,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与纯粹的电影无关的商业时代,冰冰身着几十名工人几个月时间精心制作的鹤袍来了。
“推销员”的气场,永远压不过艺术
2007年,由于《苹果》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女主角范冰冰也获得了冲击最佳女主角的机会。这也是继巩俐、章子怡、张静初后,又一位冲击柏林电影节影后的中国女星,同时也是范冰冰第一次冲击国际电影节影后。这距离巩俐第一次走上国际舞台,已相差近20年。
如果说范冰冰第一次去柏林还有些艺术青年的想法的话,那么等到她第一次来到戛纳,就变成了赤裸裸的争夺眼球者和推销员。
2010年,范冰冰首次“驾临”戛纳,当晚身着“龙袍”惊艳登场,不料却因主持人闹乌龙认错人,抹掉了她一半的风头。
作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当《日照重庆》的主演纷纷现身红毯造势时,范冰冰一袭龙袍图案的长裙登场,却意外没能成为最抢镜的焦点。原来红毯主持人先前在林鹏出场的时候,错误地介绍其为“Bing Bing Fan”,不明就里的国外摄影记者立即冲着林鹏一阵狂拍,而当货真价实的范冰冰身着精心准备的“龙袍”出场的时候,戛纳的红毯转播镜头只给她远远摇过,一晃不见,闹出乌龙。
其实,戛纳的阳光海滩,并非吸引中国电影人的原因。吸引女明星在此争妍斗丽的,是星光大道红地毯两旁的全球摄影记者,她们要在这里“秀”出名堂——像范冰冰,至于吸引名导演,制片人的,也不是那尊金棕榈奖,而是海外片商的一纸合约。
对华语电影而言,戛纳已彻底沦为一笔生意经,一场时尚秀,但无关电影艺术。
“戛纳电影节犹如全世界最顶级的电影圣徒们的年度考试,你只要拍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电影,就一定想拿到这里来一决高下,纵使没有得奖,也心怀自豪。戛纳的自由与先锋,代表着电影的未来。”巩俐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戛纳,而“来度假”的范冰冰们,作何感想?
■相关链接
华语电影人戛纳战绩全记录
中国电影最早与之结缘是在1959年,由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拍摄的《荡发与圣女》。在此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戛纳最常出现的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李翰祥,他的《倩女幽魂》、《杨贵妃》、《武则天》连续在1960年、1962年、1963年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获得戛纳技术奖,成为首部折桂戛纳的华语电影。
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获得路易斯-布努埃尔奖。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评委会大奖。
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葛优成为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199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入选影展竞赛单元,王家卫并夺得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导演。
2000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获得最佳艺术成就奖,梁朝伟凭此片荣膺戛纳影帝,姜文的《鬼子来了》获得评委会大奖,杨德昌的《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
2002年伍仕贤导演的电影短片《车四十四》成了入选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首部华语短片。
2004年张曼玉以法国电影《清洁》获得戛纳影后桂冠。
2005年王小帅的《青红》获得评委会大奖。
2006年,王家卫成为第一个担任戛纳评委会主席的华人。
2009年《春风沉醉的晚上》(以香港电影名义参赛,制作班底均为大陆人士)编剧梅峰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这也是中国编剧第二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编剧奖。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