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人民需要大婚(2)

2011-04-30 08:36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尽管德军对伦敦实施无休止的轰炸,乔治六世与妻子依然选择了留下,甚至在白金汉宫遭到轰炸后,也没有远离。王室成员蒙巴顿将军驰骋远东战场,乔治六世的弟弟乔治王子在服役中为国捐躯。1945年,当战争宣告结束时,无数民众蜂拥至白金汉宫前,“我们需要国王!”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些被看作是王室体恤民情的一种展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大地震之后,核辐射危险日益临近的东京,天皇坚决反对离开,而要坚持留下来。或许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留下来的意义远不是君主个人所能左右,这更是一个国家的意义所在,他是在履行一种道义上的国家职能。

 

从伊顿到牛津,无处不在的贵族精神


  每年英王都要册封贵族,到今天还是如此。每年都会有各种社会精英:商业巨子、科学家、大学者被册封成为贵族。这个传统使得英国的贵族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贵族阶层可以保持某种活力。英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革命,这与贵族一直承担着社会责任、长期保持着精英性有关。


  英国伊顿公学至今保持着贵族教育传统,学生在校必须接受严格的管束和高强度的磨炼。校方规定,家长在开学后的三周内一律不准探望自己的孩子;每栋宿舍楼为一个集体,统一起居、就餐、锻炼、娱乐……贵族学校实行严格的军营化管理。


  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被送进伊顿公学,然后到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枪手。贵族化的养成,表面看来与高贵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恰恰是忍耐、责任、荣誉,这些普通而又不俗的词汇,成为贵族精神的旗帜。


  除了伊顿公学,最为人熟知的是剑桥和牛津,牛津是英国首相的摇篮。几年前,有个沙特富商向牛津大学捐赠1600万英镑,但学校却以多数票拒绝了这笔捐款,因为校方认为教育必须引导社会,而不是迎合社会。这也是这所名校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商学院的原因。


  牛津很多学院至今保持着导师与学生每天共同进晚餐的传统。每天晚上905,汤姆钟楼都会敲响101下。这项习俗始自学院初建时,为的是提醒当时在校的101名本科生按时休息。


  坚守原则、坚持传统,牛津宛若英国的另一面。可以这样说,牛津大学,以及身旁的剑桥大学对英国的影响,持续而又深远。两所大学,一个国家,近千年历史杂糅在一起。


  高贵的血统,高贵的生活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高贵的精神。为什么人们需要王室?你能够从他们的生活状态里发现自己想要的,他们代表了精神层面的你,这很重要。


  英国是一个敢砍国王脑袋的国家(1649年查尔斯一世被推上断头台),然而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人民意识到,一个女性国家首脑虽然没有实权,却能激发感情,这就是现代立宪君主的意义所在。


  这样看来,君权最终和人民的诉求扯到一块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住在宫殿里的那个人”成为人们谋求尊严的一种方式,“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我的尊严的高度”。用情感和爱来维系的国王,实际就是你家客厅里的一张壁画,他(她)的存在不过是你居家过日子的一个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