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大婚
4月29日似乎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这一天,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的消息淹没了全世界几乎所有重要媒体的重要版面。为什么英国王室的大婚能在当今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为什么是英国?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现代意义的君主:他们被政治环绕却远离政治;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在日益公共化、民主化的环境下,他们被看做保守的代名词;对于激烈碰撞甚至革命的稀释、平息,他们依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妥协和谈判,成为现代文明生根发芽的土壤以及未来。
贵族精神,某种意义上是它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指向绝非金钱与地位,而是尊严和生活品质。王室,恰恰正处于贵族精神的核心。我们观察以英国为代表的王室,最终要撷取的正是这种精神。

伊丽莎白二世:一个老人的孤独与哀伤
1997年,黛安娜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英国国内更是哀声一片。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然而,绝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此时一个老人的忧伤。
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但是她错得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她的,“她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她简直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受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泄,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传统很苍白,尤其是当其面对现代传媒机器的强大。观念其实早已改朝换代,想要颠覆的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与沉默一向有很高的几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了退让。英国王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返。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与方式的没落。是以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
她不要趋附于政治企图和媒体企图联手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这种万人空巷的集体性狂热。从不认为一场举国发烧事件能给什么深邃的主义或者情感找到出路。“革命”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轰轰烈烈、一片绯红,相当蛊惑。但是戴妃之死,没有什么有别于偶像崇拜。
在世人的印象中,英国人很少能和热情奔放扯上关系,他们紧绷的上唇也许就是这种品性的标志。古板,成为英国人给人的最直观印象。
英国传记作家雷西在早年为伊丽莎白二世写的传记《陛下》中说,假如她不是女王,就不会有人为她写传记。当今英国女王的作用不在于治理英国,跟她的大权独揽的前辈伊丽莎白一世不同,她做的只是“在位”。
她必须签署政府“建议”她签署的一切文件,就连她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也不例外,这是宪法的规定。尽管需要她处理的文件堆满了“红箱子”,需要她接见的大臣排成长队,但实际上,需要她做的国事,比之前任何一个国王都少。女王曾感慨地说:“我只需整天微笑。”
200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女王》,对当时的各种矛盾做了精准的刻画:布莱尔实在忍受不了朋友对女王的污蔑摔门而出时说:“那个女人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她的子民50年不变地做着一份并不情愿的工作一份她亲眼所见夺走她父亲的工作。她带着荣誉与尊贵恪尽职守没有丝毫错失现在我们却叫嚣着对她必欲除之而后快她领着全世界哀悼一个对她的好意毫不领情的人一个多年致力于毁灭她所珍视一切的女人”
一席话,可谓入木三分,深刻有力。
道义上的国家职能: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
一场婚礼究竟意味着什么——起码在英国人看来,绝非婚礼本身那么简单。
从经济危机持续影响下的2011,上溯到“社会危机”频发的1981,再到二战阴影下的1947;从威廉王子上溯到他的父亲查尔斯王子,再到他的祖母,英王伊丽莎白二世,每一次盛大婚礼的背后,都是一场持续的关注,以及从白金汉宫到唐宁街,从经济到社会百态的大洗牌。
一场由中世纪传统和童话世界共同“主持”的婚礼,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人们的好奇以及对传统的向往。
“一个凭借着出身当上君主的人有着较少的理由和较少的需要来伤害他的臣民,因此他得到更多的爱戴也很自然;而且如果没有不寻常的缺点让他遭到憎恨,他自然而然地会被臣民喜欢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马基雅维利在专著《君主论》中说。
当然,英国作为现代君主制的最理想状态,与东方式的君主专制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的王室,更多的是其象征意义,而非统治实权。那么,维系一国君主最根本的政权基础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有人建议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母亲坚决反对:“孩子们不能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