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王连梅的有机神话(2)

2011-04-17 22:10 《齐鲁周刊》/ 唐洁薇 /

 

■专访专访《吃的真相》作者云无心:

 

从谎言到谣言,我们到底听谁的?

 

□本刊见习记者 杨百会

 

  《齐鲁周刊》:您认为是什么掩盖了“吃的真相”?


  云无心:首先是监管不力;其次,科学的声音过于微弱,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在相关报道上缺乏专业性;再就是公众对食品功效与安全有不切实际的追求。


  食品安全事件的制造者都是食品生产者,所以他们承担公众的痛骂也是咎由自取。但是痛骂毕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任何行业,存在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赚钱。好企业与坏企业的区别,不是谁有道德,而是谁赚钱的方式合理合法。我们可以推崇和赞赏那些“高尚”的商人,但是把食品安全寄托于企业的“高尚”,就像是把公正廉明寄托在包青天身上一样,完全不靠谱。


  《齐鲁周刊》:您在《吃的真相》中说,在食品领域,公众需要的不是最新最“尖端”的科学进展,而是可靠的“常识”。怎样理解这句话?


  云无心:科学研究前沿的进展只是特定体系特定条件下的一些实验结果,其价值在于积累人们对与自然界的认识,引导进一步的研究。只有反复大量的研究证实了一个结论,它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或者常识,对于公众才有指导性。


  《齐鲁周刊》:请具体阐释食品领域里科学的意义,以及作为普通人,应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才可有效地“保卫餐桌”?


  云无心:现代食品科学的意义在于,对事物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告诉人们取得了什么样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它不是寻找“绝对安全”、“超级有效”的食物,而是对我们的各种食物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了解越多,对它进行任何的处理都会越安心。


  《齐鲁周刊》:您认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如何能战胜一日胜过一日的食品广告宣传?


  云无心: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公众中很多人还对食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相信可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食疗代替医疗”,认为“会吃就不会生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以及存在“不生病的智慧”等等。


  伪科学、忽悠广告正好能够满足这些期望,所以要远远比科学知识容易得到认同。“养生大师”一句信口开河的胡扯,十个科学工作者各自写几千字的文章出来,也消除不了影响。更何况,我国愿意站出来揭穿虚假广告和骗子大师的科学工作者,实在还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