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谁的城市?

2011-04-03 05:03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一夜之间,从北京到上海到广州再到山东,从“京八条”到“济十条”,新一轮楼市宏观调控细则,将一道以户籍为排他标准的高墙,横亘在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人们发现,户籍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一度拥有的幻觉而已。


  户籍不能选择,户口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很多人生下来就属于“二等公民”。假如你没有居住证、户口,你跟所住城市的关系是:你必须履行纳税的完全义务,但你不享受纳税带来的很多权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均表态推进户籍改革。最高决策层和有关部门有意再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但囿于地方政府的财务约束,究竟放开多大尺度,争议仍然强烈。


  出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们来到城市;出于同样的目的,又有那么多人无奈地逃离。当社会行走到进城与出城的十字路口,改革的路在何方?这到底是谁的城市?  

“我从北京逃到济南,难道还得继续逃下去?”


  28岁的刘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六神无主。


  3月20日,刘琦终于走进了中介公司,最后下定决心购买济南舜玉小区一处二手房。中介在得知他没有济南户口之后问他,有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吗?刘琦想了想,还真没有。


  曾经就读于济南某重点高校的刘琦,毕业后辗转几家工作单位,期间又“北漂”一年多,2010年6月回到济南,就职于一家媒体。去年12月,在父母的催促下,刘琦回老家潍坊参加当地举办的事业单位考试。在笔试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之后他还是放弃了,回到济南安心工作。“我从北京逃到济南,难道还得继续逃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刘琦刚刚和大学时的初恋女友在济南相会,重又相恋,爱情的滋润让他把济南当做今后人生的栖息地。


  “毕竟在济南断断续续生活了六七年,感觉在这里没有任何障碍,老家对我来说除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之外,什么都没有。”刘琦说,买不了房子就没法定婚,这几天工作都心神不宁,“好在在济南买房只需要1年以上纳税证明,虽然女朋友家里催得紧,但顶多一年以后就可以买房了。”


  自2月25日开始实施的“济十条”,虽然不像“京八条”那样对外地人购房严格限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像刘琦这样的购房者。与此同时,禁止外地人购买二套房等相关措施,也进一步拉开了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鸿沟。


  本刊记者走访济南多家房产中介,了解到了不少与刘琦经历类似的情况。一家房产中介的王经理告诉记者,“济十条”实施以来,成交量明显下滑,原来一个月至少得有七八套的成交量,但最近一个月只完成了三套。“有5位客户因为是外地人无法继续购房。”


  户口不啻成为了一种特权,这相当于人为地制造一种身份歧视。无疑,这样的状态并不合乎正当、权利和法治的要求,也因此,呼吁取消户籍制度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但是,与呼吁取消户籍制度的声音相伴随的,却是现实中以户籍为排他标准的日益强固。在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领域,本地户口依旧具有优先权,本地公共教育、医疗资源以及公营事业部门职位,仍排他性地倾向于本地人。


  无论是低保、社保还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一般都需要具有本市户口才可以申请;济南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只针对具有济南户口的公民。这也就意味着,身份才是决定相关福利和利益归属的前提条件。
  一位网友自嘲道:“当需要你纳税的时候,他可以将程序简化到无以复加,当你要主张权利的时候,他可以将程序复杂到无以复加。”这就是我们付出青春、付出汗水的城市。
  
 

是什么束缚了一个民族的创造性?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马力测算,中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来讲大城市是50万元以上,中小城市是十几万元。就其中最基本的几项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公共设施共享以及就业服务而言,农村和城市费用差约为每人3000元。


  城市的“衍生品”无外乎光鲜亮丽的工作、丰富多彩的私生活、高跟鞋上白花花的大腿、疾驰而过的名车、风流倜傥好玩免费的party、CBD写字楼的独立办公室、为创业者和成功人士预留的人物专访版面……
  这些足以使万千外来者趋之若鹜。城市正在以丰富多彩的面孔诱惑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有专家认为,中国是个各种资源包括就业机会、见识阅历和交际圈等等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而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机遇的不平衡,在大城市生活,固然要支付更高昂的成本,但相应地,也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年轻人之所以会扎堆大城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为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到大城市,因为这是对于资源追求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