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被地震改变的国度(2)

2011-03-19 21:53 《齐鲁周刊》/ 郭强 /

 

■链接

 

专访外交学院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苑崇利:


“以死为美”的灾难文化

 

□本刊见习记者 秦振林

 

  《齐鲁周刊》: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大地震凸显了日本的文化,能否谈一下您对日本文化的整体认知?


  苑崇利:地震之后,国内舆论对于日本文化的热议事实上证明了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并不算友好的邻居。很多人认为他是了解日本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谈到日本文化的时候,有两个关键词是不容忽视的:危机感和集团主义。日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日本的文化在根源上带有危机意识的基因。资源的匮乏和频发的灾害给这个岛国造成了深深的焦虑,所以当面临巨大的危机时,日本人通常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以集团的形式加以应对。


  《齐鲁周刊》:这次地震对日本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而日本民众在灾后极短的时间内便恢复了镇定,甚至连内心的悲伤都很少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那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是怎样的呢?


  苑崇利:刚到日本的外国人可以明显感觉到日本人的坚韧和好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对冷漠的现状。尽管从外表来看,几乎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彬彬有礼的,他们的礼仪举世闻名,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界限。他们的坚韧和好强是崇尚竞争的表现,这使日本人对于秩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坚持。


  《齐鲁周刊》:据相关报道,一些驻扎在日本的美国士兵受到了核辐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美国曾经在日本投放过两颗原子弹,而当前日本要求美军撤离的呼声却很少,甚至没有。


  苑崇利:日本有着与强国为友的传统。众所周知,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曾有很多遣唐使前来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衰落的中国却遭到了日本的侵略。日本曾在一战之前极力追随英国,而二战之后,美国成了世界霸主。直到现在,日本还是一直竭尽全力地维持自己在美国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永远与强国为友是日本的一条重要的生存法则。


  曾有朋友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日本人很少主动邀请中国人参加party,即便是不得已一起去了,也不会把同行的中国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他们甚至会有一种压迫感。而换做美国人,他们不光会主动邀请,还会感到十分荣幸。如果50年后,中国超过美国的话,估计情况会正好相反。


  《齐鲁周刊》:2009年,日本影片《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影片有关“死亡”的主题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否谈一下日本人对于“死亡”的认知?


  苑崇利:中国人有一种观念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日本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以死为美”,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自杀,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武士道精神内涵里的悲壮。


  正如樱花一样,花期很短,但可以绚烂一时,大多数日本人都认为自己应该把生命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这个世界。在这个问题上,武士道精神与佛教禅宗是有着一些深刻关联的。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已有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