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被地震改变的国度

2011-03-19 21:53 《齐鲁周刊》/ 郭强 /

  千百年来,日本形成了这样的岛国心态:胸怀狭隘,但又坚韧不拔;思维直板,但又具有扩张性;由于岛内资源匮乏,人人都有危机意识。地震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苦难。地震带来的,远不只是死亡。□、

一场地震与一个国家的狂乱身影


  1923年9月1日,正午时分,东京赤坂离宫,年仅22岁的裕仁摄政举行盛大国宴,招待各国使节。宾主言欢之际,一阵猛烈的、突如其来的颤抖从地底深处传来。


  新落成的、高达12层的东京塔,“像一根火柴棍似的被一截两段”;无数高大建筑顷刻间土崩瓦解。东京一下子显得低矮、空旷,只有嘈杂的人群、鼎沸的声息和渐渐冲天的火光,连接着孤岛一般的赤坂离宫与遭逢灭顶之灾的日本。众多传记作家后来纷纷写道,在余震不断的离宫大院里,裕仁表情木讷、“呆呆出神”。


  对这个年轻的皇储、此后60余年代表着日本的“人间之神”来说,这场被称为“关东大地震”的灾难,仿佛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它所留下的长长阴影,使这一天裕仁的呆滞表情,几千万日本国民的狂乱身影,定格为此后二十几年的日本历史。


  《泛太平洋》杂志编辑亨利·金尼发表了一份地震手记。他不断追问,为什么活下来的人,都脸色冷漠,不仅看不到庆幸,甚至看不到悲伤呢?为什么明明是举手之劳,他们却无动于衷,不肯去救护自己的家园和其他的受难者呢?


  除了活着的人眼神渐渐暴戾、性情日显乖张之外,它什么都没有留下。无数的死难没有激发至善与大爱,恰恰相反,它通往了1931年的满洲、1937年的卢沟桥和1941年的珍珠港。至少可以断言,在8年后征服满洲的那场战争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关东大地震的阴影。经历了深痛巨创的日本人如此向往新大陆,以至于不惜诉诸军刀。


  
危机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


  在日本,有家工厂产生61种废物,其中已有57种被利用,废物利用率指标从建厂时的37.7%,到现在的93.4%,剩下的4种是烟蒂、油墨残物、专用色条和生活废物。对于这4种废物,他们还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职工都要养成习惯,把废物分类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骤一一处理。


  日本人在废物回收和利用方面确实训练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规矩。危机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去宣传环保概念、循环经济的好处。


  有专家讲,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在宣扬非物质资源方面可以说是始终一贯的。二战时,日本人的无线电广播曾叫嚷“物质资源是有限度的”,“毫无疑问,物质性的事物不能维持一千年”。日本军人问答手册中被特别提及的口号是:“敌人的数量要以我们的训练来抵挡,敌人的钢铁要用我们的肉弹来碰撞。”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偷袭珍珠港的飞行员,是被他们一再用来说明精神优于物质的举不胜举的例子之一。


  1995年阪神地震使日本政府看到了在防灾工作中的错失和疏忽,灾后曾下大力气加以整治,同时加剧了日本政坛的首相更迭。


  1996年,日本政府连续三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除木结构住宅外,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如今我们提到日本的建筑物,首先进入脑海的就两个字:坚固。这无疑归功于修改后的《建筑基准法》。


  
文化根源:世事无常,挥之不去的“岛国沉没”


  日本的灾难电影关注的不仅是灾难本身,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特别是地震带来的伤痛和回忆尤为如此。《日本沉没》、《柴犬》……一部部经典,让我们看到的恰是这个民族在地震面前的爱和光辉。


  2006年,日本曾热播了一部名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这部巨片是对日本经典大片《日本沉没》的再度发挥,而后者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态中最常见,也最脆弱的一面——“岛国将要沉没”。数位地质学家通过地壳学论证得出一致结论: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将面临一年内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则成这一结论的反转:除日本以外所有国家都相继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这一块地球上最后的陆地。


  在该片的描述中,日本首相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高领袖,趾高气扬地对他国首脑呼三喝四,外国代表和其他国的国民则纷纷齐唱“日本努力”;美元、欧元疯狂贬值;欧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语失宠……这部影片显然将某些日本人的帝国心态推向了极致。


  作者最终没能摆脱骨子里的自卑、谦卑意识,最终没能摆脱对“岛国沉没”的担忧。在影片的结尾,没有最终的幸存者,就连自称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多活了短短的3年时间。之后,全世界都沉没了。
  抛开电影,再往前追溯。日本平安末期鸭长明所著《方丈记》,代表了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方丈记》对日本的文学文化,以及日本人的思想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185年,都城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鸭长明提出:“栖身于什么样的居所、做什么样的事情,须臾之间也罢,才能安身养心呢?”无从找到答案的鸭长明选择了出家遁世、向佛教求助。


  从远古开始,日本就不断受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此自然条件下,日本人产生了“自然无常”之思想。其后又随着佛教的传入,“自然无常”思想与佛教中的“无常”思想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无常观思想,即在消极悲哀地感叹世间无常的同时,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