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物件
烟草是一种文化,随之而来的烟斗、雪茄、烟画则形成了一种极具文化含义的风尚。
烟斗:口腔里的精神瑜伽
香烟是虚无的文化,而烟斗则成全了香烟这种真实的存在。
现代烟斗的成型在1840年,一位叫弗朗索瓦·烤猫的先生发现用石楠木的树根刻成烟斗,既不易被烟火烤损,又轻巧结实,不像陶土那么脆弱易碎 第一枝石楠木树根制成的烟斗遂于1854年在英国推出,就此揭开近代树根烟斗的历史。
19世纪,树根烟斗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被推向世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莫不冒烟。就连中国当时的中堂大人李鸿章在出访英国的时候也曾把玩享用过当时时髦的烟斗后来,“中堂·李”成为终身的烟斗客。
近代烟斗随着上世纪60年代嬉皮运动的兴起,渐行渐远烟斗的命运也在1990年代初期达到了历史的低谷。有道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正当人们以为烟斗将成为博物馆遗迹和老爷爷的象征的时候 自1990年代中期,烟斗竟开始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兴。名士高人在主流媒体上众说纷纭,目为一大文化现象,就连在商业世界享有权威的彭博电讯也曾来插一杠子,对烟斗行业的复兴及其前景进行了分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带动烟斗复兴的主力不是怀念旧时代的老爷子们,而是30—40岁之间,通常被目为社会中坚的专业人士和自由职业者,从而更成为某种社会、文化风气走向的信号。
抽烟斗,非常依赖知识、经验和技巧,并且还要用脑。享受烟斗,先要对各种烟草有所认识,才能预期在手中的调配中得到些什么;而从装填烟草,点烟,保持不熄火,抽毕清理烟斗,到烟草的保存,窖藏陈化,以及烟嘴的翻新、松紧调整等等,无不需要丰富的相关知识及经验,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遇到具体问题时,动脑筋解决的机智。正因为烟斗要讲究“慢抽”,细啜慢品,调整呼吸韵律,以求达到人斗合一的境界。因此烟斗亦被追捧者称为“禅”、“精神瑜伽”。
雪茄:上流社会的物质标地
从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天起,雪茄一直都是富人的宠儿。最早抽雪茄的欧洲人都是些标新立异的富人,香烟这个词是法文“小雪茄”的意思,可以说是穷人的雪茄。纸包香烟到19世纪后半期才在欧洲出现,和雪茄没得比。到了如今,雪茄更是成为典型的奢侈品,产自古巴的上品雪茄更让上流社会趋之若鹜。
雪茄的乐趣至少有一半来自于足够复杂的规矩和礼仪。有些入门指南之类的书籍会给出一些花样繁复的选择方案,诸如早晨起来、饭后、睡前……种种不同的时刻选择不同种类的雪茄。
首先把雪茄放在保湿盒中调到70%的湿度;然后用雪茄钳将尾部的包烟改剪一个小圆孔;再抽出一根榉木薄片点燃;吸时不要从嘴里直接吸到肺里,应慢慢地吸一口到口腔(称为抽空烟),像品酒一样,在嗅到烟草燃烧和熏烤所发出的特有香气时,让烟气在口中盘旋,然后再慢慢吐出,被烟气包围着;不要频频弹烟灰,留有一寸长的烟灰能保持雪茄的温度(上好雪茄的烟灰能起码在一寸至一寸半左右);不要将雪茄变成一团火球。保持雪茄稳定火候,才能尽情发挥其芳香。一次抽不完的雪茄,可以留到下次再抽。
烟画:历史钩沉收藏珍品
烟画是旧日香烟包内所附赠的一种小画片。一面印着风景、人物之类的图画,另一面,则印着香烟广告或是对前面图画的说明等文字。20世纪上半叶,烟画曾风靡一时,与邮票、钱币并行,成为世界三大收藏品之一。
1876年,在费城举办的《美国百年博览会》上,“阿伦-金特”公司的纸制卷烟出人意料地大出风头,受到了大人、孩子们的欢迎。大人们欢迎的是这种香烟的轻巧方便,而孩子们则欢喜着五光十色的香烟画片。
早年,我国烟商常常在香烟盒中夹带画片,作为新品牌卷烟的促销手段。烟画题材以花卉、动物、山水等为主,多为单张单幅,背后配以短诗、词牌,供成人欣赏,或给孩童戏玩。由于当时“烟画”很多,根本无人重视,以至大半世纪后的今日,这种促销手段已经了无踪迹,“烟画”也变得鲜为人知,即使有人收藏,也是凤毛麟角。
南洋烟草董事长简照南是一位“三国迷”,在他的办公桌上长期放着一部《三国演义》。1925年,他指示公司广告部设计了一套《三国演义》烟画,全套共120枚。这组烟画的矛头对准了英美烟草公司。作品舍弃了人物说明,在每套烟画的背面,醒目地印上“君用一份国货,即为国家挽回一份外溢之利权。明乎此者,请吸南洋公司各种国货香烟。”如此大张旗鼓地打起爱国的旗号,颇有唤起人们“维护大汉天下”的思想。这套烟画一上市,立即受到烟民的抢购,一时间洛阳纸贵,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