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贵族已死?

2010-12-18 08:52 《齐鲁周刊》/ 吴越 /

  平民时代来临后,随着中产阶层的不断庞大,似乎宣告了以王室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死亡。但各种伪贵族们,无论是物质贵族,还是精神贵族却应运而生,不再有贵族精神的贵族赝品,充斥了我们的时代。教养、责任与自由,这些久违了的贵族精神,究竟又在哪里?

 

一个破落贵族的尴尬


  在1789年大革命前,整个法国约有17000多个贵族家庭。时至今日,这一数字已降至2800家。而在至今依然是君主制国家的比利时,贵族身份依然被官方所认可,全国有300-400个贵族家族,其家庭成员超过2万人。


  荷兰和比利时一带最大的城堡——高洛瓦,建于13世纪。主人特拉泽尼侯爵说,比利时政府通常不会拨款对私人城堡进行修缮,但鉴于高洛瓦城堡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被政府列为特别文化遗产。每年,特拉泽尼侯爵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一笔资助。不过,“政府的资助尚不及我缴纳的地产税多”。

  侯爵不得不在城堡内举行一些商业活动,诸如举办研讨会、音乐会、戏剧、承办婚礼等等。即便如此,这些商业活动的收入还是远远无法平衡城堡的养护费用。加上城堡里4户长期租住的房客外,他和他母亲在比利时各处共有20余户房客。除去那些房产自身的开支以后,剩下的房租收入加起来依然不能完全抵消城堡的支出。为此,他不得不卖掉了一些土地或城堡里的藏画。


  其实,虽然养护城堡令特拉泽尼侯爵有点“入不敷出”,但他还是有不少收入的。侯爵过去是一名法律研究人员,现在放弃本行,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管理自己名下的房产。除了前面提到的房产外,侯爵还从姑姑那里继承了一大片土地。此外侯爵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组织旅游,这些也是收入来源。


  虽然贵族已逐渐没落,但古堡内的贵族们,却依旧沿袭着严格的礼仪和等级制度。女佣到婚嫁年龄后,基本都离开城堡,嫁给医生和律师的为多。地位较高的医生和律师,愿意让她们带给自己一些贵族才能享受到的排场。


  贵族的购物、度假、着装等私生活经常会出现在杂志上。许多银行都乐于招聘一些贵族,好让客户在同贵族职员打交道时,有种被礼遇的感觉。

 

“被中产”的贵族精神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过,所谓的贵族精神,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贵族的教养从何而来?教养首先来自家教。家教不是指弹钢琴、背《论语》式的家庭功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


  家庭之后是学校。从伊顿公学到牛津、剑桥,贵族学校教你的不是谋生的本领、赚钱的实用知识,而是阅读大量“无用”的拉丁文,通过古典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成为贵族社会所需要的绅士。


  最后是社交。男孩女孩到了十六岁,便由父母带领进入社交圈子,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实践各种社交礼仪,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淑女。


  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中说:“英人贵族制度流传至今,乃是得到民众同意。英人不仅不反对他们所处的社会里有这种贵族的成分,且反以此种贵族制度为骄傲,为满足。他们以为‘贵族’代表一种尊严,代表一种高超的品性。”


  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尊严,英国历史片中的管家先生,没有一个卑躬屈膝,个个都像贵族那样体面、有尊严。张爱玲说过,老上海公寓里的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整正,才肯出来为客人开电梯。路易十六皇后上断头台,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皇后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对不起,先生。”


  一个社会很难人人为君子,但只要大多数人以贵族精神为自觉追求,便会形成文明的秩序和有教养的氛围。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所有乘客,无论是头等舱的,还是甲板以下的,在妇孺面前,都表现出礼让与风度,便是一个绅士社会的风范体现。


  在中古时代,民众们追随贵族,贵族是社会的公共表率。到了平民社会,不再有道德与舆论权威,人们追随多数人的意见,为匿名权威所摆布。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优秀的品质与可怕的灾难都会减少,但在平等的多数主宰之下,社会逐渐趋向平庸化和肤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