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临清:活在记忆中的城市(2)

2010-12-06 09:09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今天的临清已成为西门庆般的破落户?


  穿过老城区往西,就到了运河大堤,运河里没有行船,岸边也没有店铺,一溜麦田顺运河两岸向南北延伸。在那座横跨冀鲁二省的运河大桥上,许多小贩摆摊卖各种杂货,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问记者要不要看手相,三元一次。


  如今,桥已成危桥,大型车辆不能通过,只有行人和穿梭于冀鲁两省的三轮摩的来来去去。


  顺运河大堤往北不远,到了著名的舍利塔。临清舍利塔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临清的标志性建筑。从2007年开始,重修后的舍利塔开始收取10元门票。和运河的衰落相伴随,塔周围的店铺和寺庙早已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农田,几个农民正在从运河里抽水浇地。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一位摩的司机向记者随口吟道。史家有一说:“北京城是漂来的”,意指明清两代所营建的北京城,其衣食住行所需物品都通过京杭大运河由富庶的南方运到北京,而其中最著名的是临清贡砖。


  有一种说法称,“临清的砖,北京的城”。500多年间,由临清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各宫殿、城墙、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所用的贡砖,绝大多数是临清烧造。”原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马鲁奎说。


  走在临清运河岸边的旷野上,一堆堆散落惨败的青砖,一个个微微隆起的土坎不时可见,“这就是明清时期临清贡砖的官窑遗址,那个时候这里遍布着朝廷的官窑。”指着附近的一个土丘,一位当地老人说。

 


  大运河的断行被认为是临清由盛而衰的最重要原因。1900年京杭运河断流,临清闸彻底废弃。而卫运河直到1972年才断行,“当时国家提出了一个根治海河的口号,把运河的所有河湾去掉,本来从临清流出的水三天能到天津,这样下来,一天就到了。”刘英顺说。


  而由于临清商业地位的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王伦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都对这座城市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每次农民军到来,都火烧城市。等到义军散去,城内到处荒芜,几无人烟。


  直到今天,临清的城市人口不过区区12万人,相较历史上最繁盛之时,相差远甚。而且,就城市面积来说,虽然近些年来城市规模迅速往外扩张,但较明清最盛时尚有差距。有人说,今天的临清已成为西门庆般的破落户。


  经常有人问刘英顺:“刘老师,临清怎么败落到这种地步了?”刘英顺无言以对。


  前不久发生在安徽、山东三地关于西门庆故里的争夺战,使临清受到广为关注。临清将自身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定位于“《金瓶梅》故乡和运河名城”,在福德街建设《金瓶梅》文化街区,按照《金瓶梅》的描写,建设西门庆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宅院,打造一个“金瓶梅”式的大观园。


  很多外地人知道临清有潘金莲,而不知季羡林和张自忠。11月29日下午,记者试图走进位于城市南部的季羡林纪念馆和张自忠纪念馆,被告知不对外迎客。两座纪念馆“相依相偎”,一个国学大师,一个戎马将军,成为临清的又一道风景。


■延伸阅读

 

还有哪些城市该让我们留恋?

 

德州:水运咽喉


  在明代和前清时,德州段运河递运南粮赴通州量达400-600万石左右,并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上世纪50年代,天津经德州至济宁一线,仍可凭借帆船进行小量运输。60年代,德州段运河年货运量仍可达125.5万吨,年客运量达2万人次。

 

阿城:富庶的见证者


  明清时期,这里是鲁西一带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山东沿海的海盐以及本地的乌枣、阿胶等土特产,还有手工业制品,大多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江南的柑橘、稻米、桐油、竹木、茶叶、丝绸等,多在这里卸船,由陆路销往山西、陕西及本省各地。

 

台儿庄:最像运河的运河


  因为老运河在它的城区弯来弯去,这里看上去就有水乡的味道了。台儿庄最著名的莫过于1938年的那场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很多人说台儿庄的老运河最像古运河。联合国的一位专家专门跑来看运河,感叹:“这就是我想象中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