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济宁——一座城市的多重性格(2)
与运河有关的商业文化
济宁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庆精怀庆到济宁一精也不精。”体现了济宁商人公认的灵巧、机警的经商特质。
济宁古称任城,盛唐时期就曾是一座“万商往来,四海绵历”的繁华商业城市,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济宁南门大街和大闸口一带,“百货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
在济宁,一批著名商号妇孺皆知,如玉堂酱园、人和粮行、沙义隆皮行、兰芳斋果品店、一品香饭店、温泰和、隆盛鸡鸭老店等,它们将会馆建到了运河沿岸。
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景春对记者表示,玉堂酱园于清乾隆年间由苏州一戴姓船户创办,门面字号为“姑苏戴玉堂”。光绪年间,玉堂酱菜作为贡品送进清廷宫内,受到慈禧“真是京省驰名”的赞扬,“玉堂酱园讲究商业中的‘义’字,这是我们坚守三百年的东西。玉堂最初是苏州戴先生带过来的,如果他到济宁来不讲诚信,也是立不住脚的。他讲究诚信,讲究质量,正和山东的儒家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只有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生意才能保持到现在。”
走在济宁街头,最深切的感受是小吃多:济宁人多经商,早晨应酬开市,来不及做早点,人们便多有上街买早点的习惯,至今此风犹存。生意人和手工业者又常熬夜,所以夜宵也多。加上运河船队停滞时间长,做饭不便,街头小吃就兴隆起来。炉火熊熊,热气腾腾,这道风景线一直传留到今天。
鲁菜专家孙启怀向记者表示,因运河南北商旅云集,所以菜品兼取南北风味,济宁菜品大大丰富了鲁菜系统。
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杜庆生认为,济宁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传统的儒家文化和独有运河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济宁城市的一大特色。“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贯通之后,济宁凭借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特殊地理优势,得以“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在此情况下,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本土文化受到了以江浙文化为主的南北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不断走向开放交流,传统的农业经济不断走向市镇经济商贸业空前繁荣,并形成了济宁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的内核在于它的开放性、商业性和融汇性。”杜庆生表示,当时全国20多个省在这里建会馆,来做生意,商业很发达。
市井之外的“阵痛”
11月29日,距市区20公里的济宁森达美郭庄港建设工地,脚手架上挂着巨大的“大干一百天,确保提前完成任务”的横幅,夜幕已降临,但工人们切割钢筋的火花还在闪耀,整个建设工地一片繁忙。
据工人介绍,这个港口和另外一个跃进港都属于济宁森达美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港口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去年下半年,跃进港建成,设计吞吐能力1200万吨。由济宁森达美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合资公司由森达美海外香港有限公司与济宁市港航局的下属企业港航工程处共同出资组成,其中港航工程处占2998万美元总投资的30%。
去年下半年开始,济宁市有关部门取缔了大运河主城区段的30多个码头,致使这一河段只剩下跃进港一个煤运码头。
赋闲在码头里的船主王运生眉头紧皱,牙刷等洗漱用具凌乱地堆在桌子一角,因为淡水差不多已用完,只能用河水刷牙。自备的淡水已经见底,他们舍不得用,刷牙洗脸都是用河水。河水并不太干净,他们的生活污水也直排河中。
他们好久都没吃到过新鲜蔬菜,也很少看电视。发电机工作12个小时,才能将他的3块电瓶充满电。可是他看一小时电视,就得消耗将近一元钱。他还是有点心疼。
“以前好热闹的,就和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一样。我们以前也等,一般就三五天,最多也不超过10天。现在可好了,一等就是个把月。”王运生苦笑道。
有政府背景的码头建成后,济宁市有关部门就对30多家小码头进行清理取缔。去年12月,这一河段只留下森达美公司下属的两个码头:跃进港和郭庄港。其中只有跃进港能够装卸煤炭,郭庄港则以杂货、集装箱和危化产品为主。
根据政府给出的理由,这次清理是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目标”。
根据济宁市港航局于2007年所做的《济宁港总体规划梁济运河段》,济宁市主城区段只有跃进沟作业区、郭庄作业区和龙拱河作业区。济宁市港航局水路运输管理处副主任尹清介绍,白马河上也将只有一个太平港。而这几个港区,均由森达美公司投资建设。“不在规划之内的,都拿不到经营许可证。”尹清说。
家住郭庄港附近的济宁201路公交司机刘先生对记者说,他原来在的村子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收益,占的地每年补偿1600元。他认为“太少了”。
今年,济宁将依托京杭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竞争优势,拉动济宁西部城区快速崛起。目前,经济区的大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或许对于彼岸的种种梦想与规划,最终还是回到此岸每日的鸡毛蒜皮之中。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