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大运河的山东遗产

2010-12-06 09:03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率团访问中国,觐见乾隆帝后,顺运河经山东南下。之后,马戛尔尼派画师亚历山大绘制了大运河的走向以及天津大沽炮台的防御图。以下为亚历山大所绘山东大运河沿岸风情。


  近日,一艘深埋600多年的古沉船在菏泽“浮出”水面,这是我省首次发现元代大型古沉船。沉船的出土,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课本上那惜墨如金的寥寥数语:由隋炀帝开凿,北到北京,南到杭州,长达两千多公里。对于历经2500年、饱经风霜的大运河来说,这样的认识显然太过粗浅。事实上,大运河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典故繁多的故事片,一两句话何以能述其全貌?


  隋朝大运河对山东的影响并不大,而到了元代,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卫运河成为大运河的重要河段。经过明代改造、整修后,会通河航运功能大大提高,直到清后期,山东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一直发挥着其他河道无法取代的巨大作用。


  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文化的内核就在于其开放性、商业性和融汇性。在山东这个传统儒家文化腹地,大运河的出现,使商业文明更深入地扎下根来。而如今的运河,以怎样的姿态重新定位其价值?部分恢复航运功能之后,鲁西南诸县市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千年大运河到底留给了我们怎样的遗产?  

 

  明清之际,一系列繁华都市的出现,被认为山东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标志:德州、临清、东昌府、李海务、七级、张秋、阿城、济宁、台儿庄……可是,“兴也运河,衰也运河”,随着大运河济宁以北段的全面断航,曾经极尽奢华的诸多城市瞬间萎靡。

 

被历史遗忘的小镇,山东的“都江堰”


  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被世人熟知,却很少有人知道景阳冈所在的阳谷县张秋镇,以及它当年的“阔绰”。


  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已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张秋伴随着运河漕运的繁盛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运河沿岸一处重要口岸,一度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之说。张秋处阳谷、寿张、东阿三县交界处,三县均不肯放弃这个富庶繁华的城镇,为三县共管,俗称“三界首”。


  11月29日,记者走进张秋镇,一条东西大街横穿运河故道,街道两旁大都是二层小楼,油漆路面有些破损,坑坑洼洼。古镇的气息早已不存,现代城镇的影子却很模糊。


  张秋镇文化站站长孙金涛说,在历史上,张秋城有“72条街、82条胡同”之说,全国知名的老字号商店也有上百家,现在都已难觅踪影。山东省仅三个乡镇有镇志,张秋是其一,流传于这一带的历史故事非常多,只可惜实物并不多。


  150年前,黄河改道,从张秋切断运河,张秋镇从此交通闭塞。大运河上的这座北方名镇渐渐衰落。“黄河滚过来滚过去就形成了老河套,运河到这里就死了。”一位路人向记者调侃道。


  “阿城、张秋、七级、李海务、东昌府、临清,在明清时期,并非只有临清一地繁荣,而是有一大批城市以带状分布在运河沿线。”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告诉记者。张秋是运河沿岸“因河而生、因河而衰”最典型的城市,随着运河作用的日渐式微,张秋也逐渐衰落,并且彻底衰落。


  在济宁汶上,运河有一个非常出色的枢纽——南旺闸,这是一个可以和都江堰媲美的水利设施。作家舒乙对其极力称赞,“这是一个叫白英的农民水利天才发明的,工部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大汶河的水引到运河,在河中间设一个坝,像鱼脊背,但可以动,搬动石头,改变码放石头的角度、高度就可以改变水流的方向,起到分水的效果。”当时有七分水往北流,三分水往南流,叫“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如今,随着北运河的干涸和废弃,这个巧妙的工程失去了作用,当舒乙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工程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