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背后的故事
走进省博新馆佛教造像艺术展厅一件件造型各异年代各异的佛像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叹为观止
“县西巷”佛像前生
济南不但有丰富的地上文物,而且有沉寂于地下的文化宝藏。山东博物馆展示的佛教造像有很多出土于济南县西巷,但是多数残缺不堪,令人遗憾。这些佛像为何被毁、毁于何时?有着怎样的神秘历史?
佛像窖藏重见天日
2003年4月20日,夜雨,在县西巷南端地下4米深的管壁里面,施工人员对污水管道进行顶管式施工。就在顶管一二百米的时候,有个工人突然发现顶不动了,他用铁锹连续试了几次,每每都触到一些硬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几尊“无头石佛”立于地下,挡住了挖掘的路。
济南市考古工作人员立刻进行现场勘查,一共发现了6尊石刻造像,初步确认为南北朝至宋代时期石刻,雕刻精美且保存有贴金彩绘,在济南非常少见。虽然肢体残缺,这些佛像的细部雕刻却相当考究,整体造型匀称和谐,佛身上留有着色镀粉的彩色痕迹。其中一尊高约60厘米的佛像尤为精刻,佛身端坐在莲花座之上,莲花座又有一镂雕的基座。佛像右手手心和右脚脚心向外,姿势自然优雅。如此集中的发现更加说明此地有佛教遗址。
果不其然,5月,在距地表1米下,又发现一条宋金年代的道路。这条路宽4.4米,用砾石、土筑成,路两侧有路基石,非常完善。由此看来,这绝不是一条普通的羊肠小道,而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在路之下,即当初顶管时发现佛像的地方,发现一座佛教造像窖藏坑,大小石质佛像共20余尊。虽然无头断臂、残缺不全,但其数量之多、雕刻之精、时代之久,令在场人员惊叹不止。
到了7月,考古人员又对县西巷西侧填埋管道部分进行发掘,从南至北挖了700米长。加上2006年的进一步发掘,又发现了一组窖藏和60余件残佛,石制的、木制的、泥塑的都有。这么多的佛像出自哪里、为何被毁、毁于何时?
残缺同样美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发现佛教造像时,有10余件如手、腰部、胸部、莲台等虽经过及时抢救仍不能完全修复。根据专业人士分析,佛像的不完整与史上的灭佛运动有直接的关联,诸如遭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信道抑佛的“三武灭佛”劫难。
金人占领济南后,也许是因为寺庙开始败落,被拆掉了;也许是因为战争刚刚结束,在庙宇遗址之上重新铺了大道。灭佛之后,居士与和尚把与佛像有关的东西集中起来,既然已经残缺不全,无法展示,索性作了仪式,埋到地下作永久保存。如此推断,再加上历史记载,就对上号了。
4、5月份出土的那批佛像,令相关人士对于朝代起源吵得不可开交。有的专家笃定佛像来源于南北朝,有的偏要质疑是唐代。到了7月份,很多出土的造像是有祭年的。比如弥勒像,占很大数量,有些台座上带有发愿文,年号多属唐代武周前后。传说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搞“君权神授”,将自己塑造成为“弥勒转世”,进而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扶持弥勒造像,于是,这个时期的弥勒像就特别多。
其次为菩萨像,单体出现或者作为背屏上的胁侍形象出现。在窖藏坑周围数10米的唐宋地层内,还发现十几件佛教造像或残件,其中有些可以与两窖藏坑中的拼对,两坑中残件也可互相拼对,说明两坑埋藏时间相差不大。
县西巷是济南的心脏地带,济南曾是重要的佛教圣地
这批佛像的出土,说明县西巷是古城济南的心脏地带,而且说明济南曾是重要的佛教圣地。拿佛像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来说,在全国同等级别里,唯有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发掘出的造像可以媲美。“县西巷出土的造像虽然小型,且有残缺,量也不如青州出土的多,但是雕刻的细腻程度一点也不逊色,反映了齐州地区北宋到唐代时期佛教造像的独特特点。以前除了青州,其他地区在佛教研究方面并不是很重要,县西巷的发掘改变了佛教史,济南也被归类到重点保护区。”李铭说。
2003年7月发掘的佛教地宫中部偏北有个空缺,刚好嵌入一块平躺的石碑,碑名为《开元寺修杂宝经藏地宫记》,记载了北宋开元寺修这座地宫的相关情况,由此可知,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寺在宋代时仍位于县西巷一带。
到了明代初期,开元寺也一直位于城内县西巷,东邻济南府署,即今日的省政协。一位原住县西巷的老人向记者透露,20多年前,省政府修建宿舍楼时,曾挖出三四十尊残缺佛像,其位置距2003年石佛出土地点仅几十米。如果说法确凿,当年此处寺院的规模可以说相当宏大。
自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后,寺中僧众迁徙到开元寺的下院——千佛山东南佛慧山的佛慧寺中,佛慧寺改称开元寺。李铭告诉记者,在考古界,新的学术观点提倡“相辅相成”。无论是大佛头和黄石崖,还是远一些的龙洞和锦绣山,这些南部山区的石窟寺与城内的寺庙是相对应的,并不是单一的。城内城外都有东西,才能一起组成齐州繁盛的佛教文化,表明古代齐州在山东地区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