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鲁王墓600年前的忧伤少年

2010-11-28 19:34 《齐鲁周刊》/ 米雪 /

  上世纪70年代初,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打开了一扇神秘之门,把人们带进了号称“明代第一亲王陵”的鲁王墓。丰富的陵墓里,埋葬的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得以如此厚葬?发掘出的最珍贵的文物又有哪些?让我们带着疑问,穿越历史的迷雾寻找答案。

 


 

 

少年的青春期综合症——吃错药


  19岁,未及弱冠,他的生命便永远定格在了九龙山上。


  出生于帝王之家,朱檀并没有像他的父亲朱元璋和哥哥朱棣一样,征战沙场,出生仅49天,他便被封为鲁王,封地兖州府。由于当时朱檀尚在襁褓之中,以至于他不得不由官员抱着向他的父皇行谢恩礼。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朱檀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史载,朱檀自幼聪慧过人、谦恭下士,在京师应天(今南京)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饱读诗书,兼攻六艺,对所学知识过目不忘,特别是在琴棋书画方面造诣极深,备受皇帝与后妃的宠爱。朱元璋经常单独召见朱檀,并出题目考其对治国安邦的见解,每每都十分满意,盼其长大委以重任助一臂之力。


  朱檀15岁时离开京师就藩到兖州府,不久即升为兖州知府并扩赐其封地,辖四州二十三县,可谓“庄田千顷”。朱元璋命人把鲁王府邸建造成皇宫建筑模式的缩小版,对他格外偏爱。


  朱檀生活奢华,出入讲究排场,仅出行仪仗队就达430多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毫不逊于皇上出巡。据《兖州志》记载,“朱檀好文礼士,善诗赋,笃信道教”。闲时经常找文人雅士吟诗歌赋,弹琴对异,谈儒论道。他还宿养了许多门客,社会交往复杂,爱好广泛,生活过的情趣雅致,赛过神仙。


  相传朱元璋坐定江山后,着手为自己和分封各地的儿子们选定陵址。刘伯温带领一班人马来到鲁王朱檀的驻地兖州府,开始为朱檀选陵地。这一日,刘伯温来到了位于曲阜和邹县之间的九龙山脚下,远远望去,只见九龙山连峰九座,逶迤如龙。刘伯温和随从一起,登上了九龙山南麓,此处正是“龙头”位置。他一指脚下,对随从命令道:鲁王陵地就是这里了!此为龙王含珠,属上上穴。


  很快,朱檀就对荣华富贵的生活产生腻烦,整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作为一名十几岁的少年,朱檀的行为取向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或许是由于鲁王府官员的失职,又或许是奸佞小人的包围,原来“好文礼士”的朱檀开始信封道教,身边的道家方士不断向他灌输异端邪说。为达到长生不老,他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18岁就双目失明。他鬼迷心窍,继续服用“灵丹妙药”,终因毒深病入膏肓,百医无效,于洪武22年薨逝,年仅19岁。


  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怒,在痛失爱子之余,连声叹道:“荒唐!荒唐至极!”赐谥号为“荒王”。朱檀死时,朱元璋已是60多岁的老人,老年丧子是人生大悲,他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非常残酷。


  朱檀死后,由他的儿子朱肇辉袭封鲁王,终明一代,鲁王一支共传了10代13王,历时将近300年,是明亲王中传世最长的一支。鲁王中贤王最多,传位时间最长,所以荒王陵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刘伯温为鲁王朱檀选定的风水宝地,没能庇护他长生不老,却保佑了他的子孙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