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智院那些事儿
老房。老街。老城。
在济南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广智院与上新街的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是省博的前身。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棵树,都见证了省博在此地的往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博览建筑典型之作
将近80年前,老舍在散文《广智院》中,写道济南没有开启民智的社会教育,民众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理由轻慢“洋鬼子”办的广智院。
老舍为什么如此推崇广智院?民国时期的广智院到底是什么样子?
清末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一些外国人,尤其是教会组织开始在中国举办博物馆,中国出现了最早一批博览建筑。博物馆作为传播西方文化和普及科学知识的载体,成为中国近代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济南的广智院就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1904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将他在青州创办的博物馆——博古堂迁到济南并扩大规模,翌年在南关土围子(外城墙,今文化西路)内建成第一期工程,命名广智院,为“广其智识”之意,山东巡抚杨士骧率众官员参加开幕庆典。齐鲁大学成立后,广智院一度成为齐鲁大学的社会教育科。之后,其归属几经易手,但展览陈列性质始终未变。
在当时,广智院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陈列品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天文、地理、机工、卫生、生理、农产、文教、艺术、历史、古物等13个门类,采用展橱、镜框、挂图等方式,展品万余件,分2000余组,常年开放。广智院陈列“博物、天文、地理、各种动物模型标本,任人观赏,藉为传教之媒介”。由于广智院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有很多名人官宦和众多的百姓前来参观。
1922年,胡适来济南时,曾参观了广智院,除了在当天日记中详尽记述了广智院的历史和陈设外,他还写道:“此院在山东社会里已成了一个重要教育机关。每日来游的人,男男女女,有长衣的乡绅,有短衣或着半臂的贫民。本年此地赛会期内,来游的人每日超过七千之众。今天我们看门口入门机上所记的人数,自四月二十六日起,至今天七月七日共七十日,计来游的有七万九千八百十七人。”两个多月的时间,便有近八万人参观广智院,可见当年之盛况。
广智院还经常举办生理卫生展览、民众学校等活动。对女子和军人的启蒙尤为重视,特地在军队驻扎地济南大槐树庄军营附近设立一所“广智军界院”,展示各国兵器,介绍世界军队的状况等。
据史料记载,1934年《济南城市管理工作府落空丈量报告书》始载“广智院街”名,上世纪60年代,曾经一度改为“广智街”。1980年又恢复复兴名。解放后,国家接管广智院,撤除原有展室,改为山东省博物馆自然陈设室。展览品有恐龙、大象骨骼化石等。
解放济南时,陈毅曾专门下令不要轰炸广智院。
“广智院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博览建筑典型之作,在中国博览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济南第一座博物馆。”济南文物考古界的专家介绍说,1992年,广智院被省政府定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初,博物馆搬到千佛山北侧后,这里就没有展览内容了。”该专家表示,“现在的广智院,是济南市区内文物保护单位中保护得比较好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