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东方维纳斯”蝉冠菩萨双掌合十,笑容可掬;明代沉船岿然不动,诉说当年大运河的繁华;栩栩如生的东汉壁画,从古墓飞出,再现两千年前孔子容颜;郑板桥、刘墉、康有为从他们的字画里走出来;戴盔佩甲执戟的武士,拱手而立的文官,身材魁梧的侍卫,执响节、伞、扇、灯笼的仪仗队,吹箫、佩长鼓、持鼓槌的乐队,397个木俑簇拥着鲁王朝我们走来……
11月16日,山东博物馆新馆正式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新馆展出的万余件各类文物,涉及玉石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0余个门类。其中九旒冕、《圣迹图》、蝉冠菩萨等—批珍贵文物更是第—次向观众揭开神秘面纱。
从山东金石保存所、广智院、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到千佛山北麓,再到经十东路;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走过100余年历史的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文化历史的独特见证者。
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们踏着大汶口先人们的足迹,从齐到鲁,泛舟大运河上,徘徊鲁王殿前……历史不仅仅在于感受,我们都是它的参与者。

从大明湖到广智院,“红旗馆”是怎样炼成的?
回到上世纪50年代,山东省博物馆刚刚成立,济南各中小学组织学生由老师带领,集体参观,学生一律戴着红领巾,穿白上衣、蓝裤子、白力士鞋,打着旗子,排着队。
“对我们那时候的小孩子来说,去博物馆参观是一件很隆重的活动。”如今已年近70的画家尹延新回忆道,“我小姨是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姥娘家就在广智院那里住。我经常去看姥娘,有条件进入博物馆参观。每次去,都像进入一个新奇而辽阔的世界。恐龙化石、各类标本,给了我震撼和启迪。”
1954年,新中国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正式成立。当时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西院位于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将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
开馆之初,轰动一时,参观人群从博物馆门口一直排到文化西路路南,队伍绵延半里多。与近日省博新馆免费开放,人潮涌动形成前后呼应,让人感慨。当时很多外宾从北京慕名而来,留言簿写了厚厚一摞,朱德、徐特立、谢觉哉也先后来参观过。
直到文革前,10年中,省博接待国内外100多万观众。1956年的全国地志博物馆工作交流会上,山东省博物馆被评为“红旗馆”,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1959年2月,郭沫若来到省博,挥毫写下一首颇有时代特征的新体古诗:“齐鲁多文物,年来益发扬。网纹成化石,木舰出河床。解放战争烈,工农跃进强。今朝新孔孟,气象更堂堂。”
其实追溯起来,省博已经走过百年历史。“省博有三个源头,一个是1909年成立的山东金石保存所,保存有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等一批文物;一个是解放区文管会,当时山东解放区文管会是陕甘宁文管会之外的唯一一个解放区文管会,现在展览的文物好多都是那时候收集保护的;第三个是1904年成立的广智院,收集有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类文物藏品。”山东省博物馆馆长鲁文生向记者介绍道。
1909年,山东巡抚袁树勋上奏朝廷,获准创办山东金石保存所,其任务是“凡本省新出土之品与旧拓精本,博访兼收”,并对外开放四个展览。这是山东地方政府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性质的设施,坐落在大明湖西南角的遐园。
金石保存所建所之初,征集了全省各县许多石刻拓本,及至1937年,藏品已蔚为大观,尤其以石刻碑帖享誉远近。虽然饱经战乱,但金石保存所的收藏、展览始终没有中断过,其间查没的日本商人私购的聊城铁塔寺铜佛、在姚村车站扣留的汶上出土的汉画像石、在益都车站扣留的六朝造像等,都悉数归藏于此,为山东金石文物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如今,遐园壁间石刻、画像都已取走,还剩几处残碑,依稀让人勾画起当年金石保存所的壮观景象。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