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小”的好
我们身边的宜居样板——
碧海蓝天、干净的城市、低生活成本……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城市,来安放越来越钢筋水泥的灵魂?宜居城市威海、干净又缓慢的日照,城市不一定很大,你一定会找到生活的感觉。
威海篇
□苇杭
一个诗人的心灵放逐
马长岭,1965年生于河北,后来到新疆,上世纪80年代初以北野名写诗,现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任教。每到春节,马长岭都会去威海乡下采风,他和同伴们商量先到荣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到文登、乳山等地去看看。“主要是到农村去,进家入户感受威海的年味。”
正是这段时间,马长岭的创作到了新台阶。他写道:“在荣成法华院,站在赤山明神脚下,遥望着大海。左手青山连绵,翠松吐绿,右手边大海碧波浩渺,惊涛拍岸,岛屿时隐时现,令人难辨真假,美丽的石岛湾海滨浴场,繁华的石岛渔港,尽收眼底。”这是这位自称“新疆养子”的诗人醉心的韵味。
有着如此优良的自然条件,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威海所辖市全部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而“住在威海”、“宜居城市”等口号也已经成为威海的城市品牌。2005年,威海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
“想不宜居也难”
在62岁的威海市民梁月昌看来,在威海生活舒服,除了自然环境,还因为威海是“养活穷人的地方”。威海人大体来说算是敦厚老实,做什么事情比较实在,生活得也比较平静安逸,“一个月1000多块钱就可以生活下去了。”
梁月昌著有《威海旧事》一书,他有一本夹着很多剪报的书,书的内页里写着:“2002年8月24日,陈卫青送来10本样书。即日记。”样书指的是他所著的《威海旧事》一书,倘若从他萌生此念,收集题材开始算起,到此书付梓,光阴已跨30载。这里边,梁月昌对刘公岛用了大篇幅去写:“在威海有世昌路,刘公岛上有邓世昌举着望远镜远眺的巨大雕塑。刘公岛是威海的主要景点,而此景点主要讲述的是北洋水师的历史。”
其实今天的威海,最吸引人的不再是历史,来这里值得消磨时间的也绝不是旅游图上标出的80多个所谓“景点”。因为威海近来最大的荣誉是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这荣誉可是属于现在的。小城三面环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曲折蜿蜒,光海湾就有30多个,周围的小岛过百。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想不‘宜居’也难。”
痛苦而又温暖,这就是威海给我的矛盾感受
威海是中国离韩国最近的城市,生活舒适,离家又近,很多韩国人选择了常住威海,还有更多的人闲暇时跑来度个便宜的假期。多年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名片,已成为威海人的最大骄傲。
在威海,经常听到外地口音,比如东北口音。郝大姐从东北来威海十来年了,偶尔回东北,反而已经不习惯。“来威海的外地人大都是两种人,一种是没钱的,来这打工,一种是有钱的,来这买房。”
威海街头的人并不多,若不是下雨天,出租车经常是放空在路上跑。多年里,梁月昌都试图通过他的笔杆子为自己赢得人生的荣誉。他最开始写的是小说,投到北京的刊物,数月没有回音,最后遗失了,“我如果在北京,就可以直接找到编辑部去。”在他看来,没到大一点的城市,人文的圈子就没法接触,关系没法建立,自己所怀之才就没人赏识,“哪怕是在济南也好啊。”
梁月昌曾一直想着离开威海,但当他偶尔出去一段时间,又想着回来,在威海,他会感到温暖。“痛苦而又温暖,这就是威海给我的矛盾感受。”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