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济南30年扩城史

2010-10-15 21:46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30年,对于如今在城市化浪潮中发足狂奔的中国城市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创造历史、颠覆历史的时间跨度,济南也不例外。纵观济南30年扩城史,得失几许?而将其放在整个中国的横面上来看,济南又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不到十年,新济南必雄冠中国都会?


 “在我2009年9月到访济南的时候,我看见济南在成长和扩张,大片的城市新建成区出现,而在10年或15年前这些地方都还是农田。济南有繁忙的机场;高速公路上行驶着密集的卡车、客车和私家车;到处都是新建的公寓楼和大型公共建筑。很快还将有高铁把济南与北京和上海连接起来。济南的名胜依旧,像大明湖和趵突泉,它们得以保护下来,显然是用以追忆济南的旧日。济南,与其他大多数中国城市一样,在快速的城市化浪潮中以这种方式实现转型。”


  多次到访济南的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在《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中译本序言中如是写道。


  上世纪20年代,康有为两度来济南,他从交通、住宅、市容、学校、公园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新济南的方案,认为济南城市建设应该保护老城区,并在华不注山、黄台附近建一个新城,6层以下的楼房不要有,新城向高层发展,统一整体规划,“不十年,新济南必雄冠中国都会”。


  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成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济南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也为后来一系列规划出台奠定了基础。规划强调市区内不再扩建和新建大、中型项目,重点建设王舍人庄及党家庄工业区。创造条件发展章丘县明水镇、长清县城关镇,作为济南市的远郊小城镇。


  这次规划同时也拉开了济南城市大规模扩张的序幕。


  2002年,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受邀来济,参加关于济南城市总体规划的咨询讨论。在参观大明湖后,吴良镛认为“湖边高楼破坏了原有的景致,湖顿然变小了,失去了旧日的光彩。”他踏勘“齐烟九点”之一的华山,受元代画家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启发,对济南的中轴线提出初步设想:未来济南要发展成为一个带型城市,能否就以鹊、华二山作为“双阙”,形成新的中轴线?


 一年后,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吴良镛设计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建设思路。吴良镛与康有为的设想不谋而合。“这些年来济南的城市建设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只是‘南控’做的不够好,千佛山周围别墅众多、高楼林立,北跨也没跨过去,东拓西进做的还不错。”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告诉本刊记者。


  “在济南城市建设方面,比较出彩的事情是大明湖的扩建,文庙重修并对外开放,老城区的保护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大明湖片区逐渐恢复往日的风采。”颜炳罡说。


  2007年10月12日,大明湖扩建工程开工,扩建后的大明湖对市民部分开放。13天之后,电视节目主持人武大海在新浪博客贴出《大明湖应该全面免费向公众开放》,提出大明湖应该还湖于民,民众反响激烈。


  “我也去过周庄,济南的泉水比周庄好多了,应该进一步做足水文章,”颜炳罡向记者阐述他的观点,“济南的自然资源没的说,有山有水,人文资源也是很丰富的。距今8000年前就有龙山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几千年来,济南的文化谱系没有发生过断层,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历史的名人。做好这一块的工作,文化名城会显得更有厚重感。再有10年,随着老城区棚户改造的完成等等一些列举措,济南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