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把脉“城市病”:我们到底要什么?

2010-10-15 21:44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如此严峻的生存危机,不是来自外部的侵略、征服、奴役,而是由我们自己制造的,指向心灵的病态——生存方式以及生存理念的病态。


 其实关于城市化,不应该是土地城市化,而应该是人的城市化。难道我们真的需要城市化吗?城市化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欲望膨胀、贫富分化、声色犬马、金钱至上、环境污染、空间压抑……“城市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城市化的“围城”处境


 大城市后悔城市做大了,小城市则希望城市越做越大,“住在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造成“城市病”爆发的原因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一时能解决的。


 在省图书馆搬到东城以后,原来天天去大明湖看书的济南市民胡磊很是苦恼:坐公交得倒好几趟车,打车的钱,足够买书了。比他更苦恼的是位于东郊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崔健,“进个城坐车得1个小时。”


 “原始的、粗放式的使用公共资源,当然会造成浪费、污染、脏乱等问题。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整合公共资源,的确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必须科学合理,不能唯GDP、政绩观至上。”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王军表示。


 王军认为,城市的魅力在于公共资源的集中,处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当非常多的人都向城市集中的时候,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将会被过度消费,加上城市自身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最终形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等等城市病。 


 十一期间,供职于济南某报社的小王跑到郊区,在一个农家乐里离群索居了7天。小王对记者说,在郊区,“肺似乎一下敞开了。”他如此描述。他去农家的菜园采摘蔬菜,溜猫逗狗,手机关机,心一下子平静了。“每天的闹钟是鸡叫,没见过有那么多星星的夜空。”


 其实小王也承认,偶尔避避还可以,在农村呆久了,小王也会想念城市,去书店买书,去影院看电影,方便得很。“但城市的毛病,有时候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去南部山区玩的人太多,结果车整整堵了好几公里。”十一第一天,记者一位朋友在微博上感慨,在这一部分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凑堆游玩,而是想静一静。“大家想到一块去了。”


 和大多数人相比,知名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余世存就幸运得多:为了治疗风湿和静下心来写作,他从北京跑到了云南大理,在郊区租了一套房子,每天“看日月穿梭,听清风鸟鸣”,结果两年下来,不仅病情大为好转,而且“人生的态度变得更为纯正。”原来他担心离开大都市,内心会失衡,结果现在,“不愿意回去,我以后离开北京会是必然的。”


 社会学家认为,“当代城市是移民运动的扩展和共存文化的异质性的代表,是一个强化社会不公平的因素和连带系统功能不足的标志,同时也是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的场所和日常生活不断制度化的场所,所以当代城市创造出三个范畴的陌生人和三种层次上的陌生,即国家的陌生人、城市的陌生人和组织的陌生人。”

 

盲目扩张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济南会不会成为庞大的露天停车场?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我有一次在京遭遇堵车3个小时,内急无法解决。后来我每次驾车都带纸尿裤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机场安检员发现“可疑物”后曾质疑郑渊洁:“你有病﹖”郑渊洁说:“不是我有病,是北京的交通有病。”


 1953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看到产业工人的人数较少,当即对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说:“首都是不是要搬家?”


 “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京,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1949年进入北平之前,毛泽东作此表示。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8年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共中央递交《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提出“北京市总人口现在是六百三十万人,将来估计要增加到一千万人左右”。


 这1000万人的人口规模,以实际常住人口计算,1986年已经实现。尽管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要求“今后北京人口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一千万”,终未能拽住这个城市人口增长的脚步。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800万人的控制目标,接下来的人口爆炸导致的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其实,交通拥堵不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司空见惯,就连不少二线城市也进入了堵车的怪圈。2009年底,济南户籍总人口为603.2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61‰。目前济南市汽车保有量高达45万辆,平均3辆车才有1个停车位;事实上,“竞争”可能会比这更激烈,因为每天还有大量的外地车涌入济南。令人焦虑的是,政府仍然在鼓励轿车进家庭。用不了多久,许多地市级和省会城市就会成为庞大的露天停车场,动弹不了,呼吸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