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老字号人物志(2)

2010-09-30 20:21 《齐鲁周刊》/ 齐鲁周刊 /

乐镜宇:百年传奇“大宅门”

 

□熊苇杭

 

    宏济堂的创始人乐镜宇,在一手创办、打理这家老字号的过程中,留下许多印迹为后人称道、镜鉴。

 

一个“叛逆小子”的开山作


  电视剧《大宅门》中,男主人公白景琦和他的百草厅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史,其原型就是济南宏济堂和他的创始人乐镜宇。


  乐镜宇是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第12代孙,在众兄弟中他最不被父兄们看好,其叔乐朴斋曾对乐镜宇说:“将来不许你动草字头指药业,这行饭你吃不了。”本不愿意经商的乐镜宇受此刺激,反而下定决心,非要在药业上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私下向同仁堂的老职工请教,潜心学医。


  乐镜宇本人在北京没有参与同仁堂的经营活动,终日无所事事,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与一位叫杨士骧的交往较密。


  为了他的前途,1902年,乐家还是出资给他捐了一个山东候补道的官职,想借此将他支开。机缘凑巧,不久杨士骧被清政府放任到山东任巡抚,杨便告知乐镜宇,要他到山东开家乐家药店。于是,30岁的乐镜宇便自京城来到济南“候补”。因当时乐镜宇并未当家主事,没有掌管钱财,杨就动用府库官银2000两交其筹办山东官药局,并让其担任总办,又派一位经理沈锡五。1904年,杨士骧被山东御史上本参奏,其中一条即为动用府库银两官办私商,被免职调离山东,后府库官银如数收回,官药局倒闭。1907年,乐镜宇将官银缴还后,又斥巨资取得官药局的所有权,1907年,乐镜宇创办了济南宏济堂的第一个商号,后迁至院东大街23号,以后称宏济堂总店。


  济南开埠以后,中药行逐渐形成了三大帮派,即本地帮、北京帮和祁州帮。各帮派的药店遍布老城和商埠,各领风骚。其中,宏济堂在民国成立以后声名鹊起,成为“北京帮”的代表。
   
 

不走寻常路:“世博会”上层路径


  乐镜宇之所以没有放弃官药局,一是因为济南已经开埠,人流日多;二是因为济南的中药市场十分繁盛。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济南就有了颐寿堂等中药铺。清初兴起的药市会,乃一年一度之盛会,为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延至清末,中药行已位居济南“五大行”之首。不少中药铺都有独门绝技,如庆育堂的“至圣保育丹”、风生堂的“坎离砂”、至善堂的“朱砂拔毒膏”等,在民间均享有盛誉。


  宏济堂开业之初,生意冷清。乐镜宇独辟蹊径,于1909年在东流水今五龙潭公园内设立了宏济堂阿胶厂。乐镜宇独创了“九昼夜提制法”,消除了阿胶的腥味。宏济堂生产的阿胶共12种,行销国内诸省以及东南亚各国。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宏济堂阿胶有两种分别获得优等金牌奖和一等银牌奖。在数年间,仅阿胶一项,就为宏济堂带来了丰厚利润。


  1911年,乐镜宇又在榜棚街设立了宏济堂栈房,一部分作为仓库,一部分作为炮制场所。1922年,栈房开始从事中药批发业务。至1934年,宏济堂的销量已高达北京同仁堂的三分之二,积累了巨额资金。1935年乐镜宇大兴土木,仅翻建东号和西号,就耗资10余万元。


  乐镜宇不是一个保守的人,深谙经商之道。当年,他根据药店发展实际,先后在济南最繁华的商埠区经二路开了两个分店,建筑虽不及老店精美,但形制相近,让人一看就知是宏济堂分号。

 

宏济堂哲学:药性如人性


    宏济堂的经理人和店员,大都来自北京同仁堂。乐镜宇用人,有“五不要”,即不孝敬父母者不要,不忠实朋友者不要,对人无礼者不要,不讲信誉者不要,不讲仁义者不要。除此之外,乐镜宇还要求所有的店员均要熟背《药性赋》、《大医精诚》、《黄帝内经》等典籍。在几十年中,宏济堂培养出了许多中医药人才。


  乐镜宇十分重视宣传,曾编印了《宏济堂药目》一书,并请清朝遗臣杨士骧、陆润庠写了序言。他还曾亲笔书写了广告语,印成单页广告,随药品发放。


  1936年,乐镜宇开始掌管北京同仁堂店务,后成为乐氏家族当家人。1948年以后,乐镜宇常住北京,让其子乐绍虞担任宏济堂经理。1953年乐绍虞病逝,乐镜宇派其长孙乐芝田接任宏济堂经理。1955年公私合营后,宏济堂几易其名。2002年,宏济堂被山东力诺集团纳入麾下,改名为“山东宏济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