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老字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济南古城开来了第一列火车,众多济南市民跑到火车站目睹了这个稀奇的钢铁“怪物”。其后,这个“怪物”带来了德国的洋线、洋火、洋油等。一时间,经营土货的济南商人纷纷改弦更张,济南老字号开始了百年涅槃。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而到了近代,在西方商业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夹缝中生存的老字号,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瑞蚨祥、宏济堂、老玉记、亨达利、德兴斋、燕喜堂、树德堂、汇泉楼、聚丰德、便宜坊、醴泉居、铭新池……
这些名字亦远亦近,你是否还记得它们的模样?是否还有关于它们的故事?还记得写在这些名字下的旧日的光景?它们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在这个被摇滚、威客、智能电子、网络营销包围的世界里,它们是否依旧?
瑞蚨祥既不是“山东老字号”,也不是“中华老字号”
提到济南老商埠,不能不提老字号,而要了解济南老字号,无法避开瑞蚨祥绸布店这个代表旧时济南商业文明高峰的符号。
位于经二路215号的瑞蚨祥绸布店,由章丘旧军孟家于1862年出资开设,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瑞蚨祥在全国设有16家分店,仅在济南一地就有房产1000余间,资金达180余万银元,是南北驰名的绸布店。
然而,随着老字号的集体落幕,瑞蚨祥也逐渐隐匿在我们的视线里。9月27日上午,记者在老商埠采访期间,仅见两三位顾客登门,几位店员在一旁聊天。柜台上码放着一些布料,衣架上挂满旗袍。
经理索元全介绍说,600平方米的店面,除楼梯做过改动,其余仍保持80多年前的建筑格局,但目前早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每个月的收入仅与支出维持平衡,没有剩余资金投入扩大经营。”
谈到目前的经营状况,索元全表示,现在光顾的多是老主顾,新顾客已经远远不像以前那样多了,这与新的商业区东移、老商业区遇冷有一定的关系;另外,随着大型购物场所的建设,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消费场所,而不愿来这种消费功能比较单一的老店;人们大都购买成衣,很少有人再去购买布料加工衣服。
瑞蚨祥现有职工20多人。老瑞蚨祥曾有多达27条的店规,店员给老板孟洛川起了“孟四阎王”的绰号,然而这些复杂的规定现在并未延续下来。以前对店员书法、品茶和京剧的要求,早已不复存在。索元全说,现在对职工的要求就是服务热情、周到,并会观体计量,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便是最大的义务。
自从1991年来到瑞蚨祥,索元全在这里工作了将近20年。“没有听说过孟家的后人之前来过,之后也没见,瑞蚨祥早已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瑞蚨祥绸布店主要经营丝绸、毛料、被面、棉布、床上用品。除了主营的丝绸之外,还开展了以前被称作“绣品”的寿衣经营。寿衣是多年来瑞蚨祥的传统项目,“我们的寿衣都是自己加工,在济南来说,应该是首屈一指。”索元全说。
2006年“山东老字号”的评选中,瑞蚨祥弃权了。谈及放弃参选的原因时,索元全表示了些许无奈:“不是我们不想参评,而是真的身不由己。老字号评选的条件比较多,也有点近乎苛刻,除了企业本身的历史、文化之外,还要考虑经营规模、范围等等方面,而我们的材料有所欠缺。”
这意味着济南瑞蚨祥无权申报“中华老字号”,而从济南分出的北京瑞蚨祥,在2006年“中华老字号”评审中,从商务部手中拿到了首批“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
去年,山东大学一个调研团对济南老字号企业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调查的老字号都有“山东老字号”或“中华老字号”的称号。其中被评为“山东老字号”的企业占83%,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占42%。此外,从老字号企业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经营至今的过程中有过停业的老字号企业占总数的33%;未经历过停业的占总数的67%。由此可见,济南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济南老字号》一书,记载的济南老字号共有41家,另据调查了解,不在此书目中的还有10家,共计51家,到如今,绝大多数老字号已消失,留存下来的也大都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