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地震大片的病理学分析
1976年的唐山地震之后不久,地震灾难片开始在中国出现。从唐山开始,我们逐渐接受了现实的灾难本身,而在对待虚构的灾难的态度上,我们依旧欠缺很多。
唐山和洛杉矶:灾难并不仅是灾难本身
曾有许多文献指出当年唐山震后的幸存者表现得有点“漠然”,路上相遇就是简单地问一句“你那里走了几个?”不见悲恸,也没有恐惧。许多人还说唐山人给“震傻了”。
“对此,我宁愿相信二十世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一番话。很多人以为战场上回来的人必定有很多故事要说,但是本雅明敏锐地观察到刚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总是满脸疲惫,无话可说。因为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评论家梁文道说,“同理,当时的唐山人不是给‘震傻了’,而是实在无话好说无泪可流。”
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曾翻遍当年留下的照片,但无论怎么找都很难找到死尸的相片。是的,我们可以看到急忙奔走的志愿人士,斗志昂扬不畏艰苦的解放军,还有一些正在拯救伤患的医护。至于那些未获救治的伤者,甚至倒卧在瓦砾中的死者,却几乎全部失踪,没有鲜血,没有残肢,只有空洞的街巷和极度萧条的市区鸟瞰图。
1990年拍摄的美国经典灾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个场景令人难忘。身为人母的地震学专家克莱尔博士在预测近期洛杉矶将有大震的可能性后,让女儿重复演练一些紧急事件发生后的自救措施,虽然女儿极不情愿,还是认真地把必备的自救包所需的物品一一备好,对母亲教的措施也一一重复。当然,这些最后在影片中都派上了用场。
一部好的灾难片所要告诉我们的,并不仅是灾难本身。
当《唐山大地震》变成了地震背景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它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什么?
1979年,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蓝光闪过之后》制作完成,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重大地震灾难的故事片。
此后几十年间,中国电影人制作的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影片有3部。一部是震后不久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英雄战震灾》,表现了我党我军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英雄形象;一部是2002年制作的纪录电影《唐山大地震》,收录了大量官方拍摄的真实场景,以及对当年幸存者的访问,介绍了一些防震、抗震知识;一部是2006年香港导演朱家宏的故事片《但愿人长久》,这部影片以唐山大地震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故事,重点在灾难后幸存者如何生存下去,也表现了唐山市历经30年重新崛起的发展历程。但是后两部影片都鲜为人知,观者寥寥。
于是,众人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灾难大片——《唐山大地震》应时而出。
冯小刚终于填补了人们怀念的空白,然而当人们在影院里忍不住涕泪横流时,是否有一样东西被泪水冲走了,被纸巾抹去了?当电影版《唐山大地震》变成了地震背景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没有人想过唐山大地震是真实发生过的?有没有去真正了解过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能以影院里的现场哭泣面对的悲伤,也许将意味着悲伤可以被消化。真正的悲伤,是寂静的、无边无际的静。只有震惊和木然。那些倒塌,那些分崩离析,都发生得悄无声息。消耗都来不及,怎么会有声色雷动?
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回顾同样给日本民族留下惨痛记忆的关东大地震时,将之形容为一个人间的地狱。在电影《梦》里,黑泽明表现了一个极端残酷的末日场景,那个场景当中没有谁是主角,怎么还有谁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谁?趴在那儿衣不遮体、撕肝裂肺的那个吗?你放眼一看,100万人都那样。
富士山爆炸了,人们都在慌乱逃生。大难过后,年轻人、老者和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在海边醒来,年轻人问,其他人都到了哪儿,老者回答,他们都在海底。对着远处不断冒出的烟雾,老者解释红色、蓝色、黄色烟雾分别代表了哪种放射性物质,要躲避这些灾难性的气体,就必须躲到海底……
这是《梦》里面的一个镜头。灾难发生,个体微乎其微,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恰恰是群体无意识的最恰当表现。
我们是一个缺乏“灾难”的民族?
《蓝光闪过之后》一片中,市委书记唐晖所在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墙上,贴着一条标语:抗震救灾,人定胜天!灾难仿佛只是用来考验人们生存意志和斗争意志的试金石,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和萎靡不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确对抗震救灾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灾难意识也就在这样宏伟的战天斗地的伟大场面中消弭了。
这成为中国式灾难片的“经典”镜头。在官方的系统里,一直有着这样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紧接其后的,往往是“但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超强的公权力面前,人定胜天的模式一次次高傲地上演。
我们并不缺乏现实的灾难,却在灾难意识的营造上落在了后面。
在《唐山大地震》之前,还没有一部国产灾难片在票房上获得真正成功。比如2008年上映的《超强台风》,由知名导演冯小宁执导,号称“中国首部灾难大片”,但粗糙的视觉特效、主旋律的情节以及脸谱化的高大全人物,最终导致该片被观众抛弃,票房仅为1500万元。
在此之前,八一电影制片厂于2003年推出灾难电影《惊涛骇浪》、《惊心动魄》,分别取材于洪水和非典事件。其后出品的《惊天动地》也以地震为题材,情节也是极为老套:“表现了中国某军队在突发地震中冲破重重险阻,对灾区进行救援的故事。”2009年9月上映后,首周票房仅150万元。
其实,一部好的灾难片所要告诉我们的,并不仅是灾难本身。纵观外国一些地震灾难影片,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洛杉矶大地震》中,主人公第一想到的是家人而非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英勇顽强的人民子弟兵在震灾发生后数小时内赶至现场救援。影片大量的篇幅并没有展现美国消防队如何救人,而将重点放在如何自救上。
事实上,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如果有足够有效的自救措施,很多人不会那么快丧失生命。而当一个个生命奇迹发生时,也并非真的有什么奇迹,无非是幸存者找到了能够维持自己生命的措施。
美国是地震的高发国家,所以相同题材的影片也在银幕上屡见不鲜。日本地震更是频繁发生,超强毁灭性质的《日本沉没》应运而生。《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岛国的覆亡只在旦夕之间,似乎任何的逃亡都是徒劳……
有时候,微小的细节就让我们获益匪浅。在《洛杉矶大地震》、《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这些电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防震常识。这虽然是一个细节问题,却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对待灾难,或者说即便是娱乐的方式对待灾难,我们似乎也缺少了很多东西。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