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个产科医生的20年接生史

2010-05-29 20:12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傅金凤,参加工作20多年来,无数新生命经过她的手来到世间。在她眼中,这些年来的产科经过了什么样的历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剖腹产又是怎样走到现在的?

 

看上去几乎是一夜之间,大量的女性要求剖腹产


  1988年,医科院校毕业后傅金凤来到位于济钢附近的市立三院担任护士。“那个时候只有很少的情况下要做剖腹产,”傅金凤回忆,那时候营养不是很好,而且产妇大多在怀孕之后还要下地干活,活动量较大,“肥胖的情况很少出现。”据傅金凤介绍,产妇如果过于肥胖,会挤压产道,导致顺产困难。只有胎位不正等一些高危情况下才做剖腹产。


  在傅金凤的记忆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剖腹产逐渐增多。“很多产妇到医院要求做剖腹产,有的是看到周围的同事做了剖腹产,或者家里有姊妹,一个剖腹产了,另一个想,我也剖腹产吧。”傅金凤告诉记者,现在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跟风式的追求剖腹产,非常盲目。


  有个产妇对傅金凤说:“现在的小姑娘都是选择剖腹产,如果我说我要顺产,他们会说你是顺产啊,都会很惊讶。”傅金凤哭笑不得地解释了半天,她还是坚持剖腹产。

 

很多父母试图把生产变成一个可以人为控制的事


  在最多的时候,傅金凤一天做12台剖腹产手术。其原因,是因为“那天是一个多数人心目中的‘黄道吉日’。”


  “现在我儿子每当看到日历上是阴历的16、18,就会和我说,妈你今天又会特别忙。”这些年来,傅金凤的儿子都渐渐看出了规律:只要遇到民间意义上“特别吉利”的日子,“妈妈就会特别忙。”


  “有个产妇选的生产时间在半夜2340到凌晨0020之间,因为算命先生告诉他们早出生的话会克他妈,晚出生则会克他爸。他们央求着一定要在这天的这个时间段内让孩子出生。”傅金凤反复对他们解释:“孩子太小,这么剖腹产可能会引发肺炎,对孩子的未来也不好。”尽管医生反复向他们解释,但最后这个产妇还是选择了剖腹产。


  傅金凤似乎很难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来讲述这些年来“剖腹产”在女性生产中的变化,“最早的时候生孩子,甚至很多在家里找个接生婆,没有想过这么多动刀动枪的事。剖腹产不加分辨地施用,会贻害无穷。”傅金凤对记者说,她经常告诉病人:“剖腹产劳民伤财,能不用就不用。”

 

这是个一切事物容易“发福”的时代


  “今年剖腹产的比例和去年同期相比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记者谈及济南市乃至全国剖腹产率远远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警戒线,傅金凤说,这在全国来说都很普遍。她注意到,医院的级别越高,剖腹产的比例越大,因为这意味着在一个地区的影响力越大,不过如果是正规医院大多建议产妇能顺产就顺产。但是一些小医院也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滥施剖腹产,傅金凤坦承这一点:“一些乡镇医院甚至派人出去学剖腹产,因为要经济利益,但往往手术效果不理想。”


  “这一代人的生育观念和上一代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妇产工作这些年来,傅金凤深刻感受到:如今这一代女性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不再甘于只做老婆孩子热炕头里的“老婆”。


  没有任何手术指征,但是还是要剖腹产,除了一些主观因素,傅金凤认为这和时代的变化也有关系,“在刚怀孕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日后生产的问题,注意合理的营养均衡。”现在的孩子出生时超重的现象严重,很多产妇过于肥胖,不得不进行剖腹产,这就是不注重科学营养的结果。“这种情况,算是很无奈的事情。”


■相关链接

 

30年妇产变迁上世纪70年代末:能自己生就自己生


    技术方面不太娴熟,包括医疗材料上的应用等,手术对孕产妇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损伤,风险很大。

 

上世纪80年代:剖腹产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


    大家对生孩子的想法已变为:大人和孩子都要,而且两个都要安全、健康。

 

上世纪90年代:剖腹产还只是个医学问题


    当时剖腹产率增高的主导因素,一部分在医生,一部分在病人,和社会因素没什么关系。

 

如今:剖腹产率高主要是人为因素


    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社会舆论的压力,患方对产科的要求是100%的完美。医患双方的因素导致剖腹产暴增,压也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