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被国际化”
2001年2月以前,当博鳌这两个字还没有和亚洲论坛合写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海南岛东部万泉河入海口1万多人的小渔村显得宁静平和,宛如世外桃源,独自守着大好风光。
当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失去了往日平静的博鳌小镇,又是怎样一种表情?
世外桃源的10年之变
曾俊繁至今记得当年搬迁时的情景。
2000年时,博鳌镇只有几盏不亮的路灯,一两家大排档,一幢控股公司的办公大楼,还有周围一人多高的无尽茅草。那时,曾繁俊一家还住在镇子上的“黄金地段”——距离码头五六十米的博鳌村。征地消息刚下来,村子里98户中有58户要搬到博鳌镇边上的荒僻地带。曾繁俊舍不得离开祖辈居住的房子,但他是村治保主任,要带头搬迁。
当时的拆迁补偿标准每平方米400-580元不等,曾家刚盖了5年多的房子折合17万多元拆迁款,这在曾繁俊看来是笔巨款。2001年,他花了15万元盖新房,结束半农半渔的生活,加入了村委会办的博鳌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每个月拿2000元工资。原来的家成了博鳌论坛第一届年会的临时会址,后改为博鳌旅游控股公司办公用地。
2002年,第一届博鳌论坛年会举行,博鳌迅速升值,物价全面攀升。年会尚未开幕,汽车租赁价格已从每天300元上涨到500元;房地产每亩地价从低谷时的2000-3000元人民币飞涨至10万至15万元人民币,翻了50倍。曾繁俊所在的旅游公司是村民集资180万元成立的,在2003年纳税已过百万元,现固定资产近千万元。
“现在,来这里抢地的公司多了。”临街的房子,往往是住户住楼下,楼上的房子卖给东北、上海等地的人们。“买不到啦。”60多岁的曾繁俊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博鳌的房价涨得很快,目前,博鳌小镇上的房价已经逐渐接近三亚。
镇上静悄悄,强烈的阳光直射在街上。博鳌镇党委书记吴恩泽说,博鳌人现看到往来的高官巨贾,不会再手足无措,“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是谁创造了博鳌?
和吴恩泽一样,很多人不会忘记一个人:蒋晓松。
蒋晓松,导演蒋君超与电影演员白杨之子,这个自嘲“连报表都看不懂”的房地产商人还有个称谓——博鳌之父。如果没有他的持续开发、政商人脉和极力撮合,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博鳌亚洲论坛。
1992年11月,从日本回国后的蒋晓松,在海南发现了一个名叫博鳌的小渔村,蒋开始构思并策划自己的“博鳌水城”的开发。1993年左右蒋晓松已在博鳌设立了滨海开发区,面积11平方公里。但当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现在经常见诸报道的金海岸酒店、乡村高尔夫俱乐部那时都是被搁置的“半拉子工程”,一直到定址后才被“盘活”。
1997年,蒋晓松在沙坡岛上建起一个全岛型林克式高尔夫球场。蒋晓松以个人名义请来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作为贵宾为球场开杆。当晚,两位政要及夫人就住在他的职工宿舍里。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商业举动彻底改变了博鳌的命运。
蒋晓松回忆:“我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7月28日那个不眠的夜晚。当时细川护熙、霍克应邀来博鳌访问,我们在博鳌水城专家楼彻夜长谈,两位前政要谈到亚太经合组织,谈到达沃斯论坛,谈到创建亚洲论坛的种种设想,这一夜的长谈成了点燃亚洲论坛创建及选址博鳌的火种。”
后来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也在这里打过球。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他们谈论亚太经合组织、达沃斯论坛,设想组织一个论坛改变亚洲,会址直接定在中国。“因为中国稳定。”知情人说。
将达沃斯远远甩在身后
博鳌经常被人们拿来和瑞士小镇达沃斯做比较。吴恩泽说:“博鳌就是博鳌,不学别的,也不克隆谁。我们的接待能力不知道要比达沃斯强多少倍。”从某种意义上讲,博鳌走了一条与达沃斯完全不同的道路,不论对海南还是对博鳌本身,“它是一个帮助经济腾飞的平台,更像是一个项目。”
论坛为博鳌带来了无尽的红利。平均每天有近2万名游客涌向这里,“天堂小镇”的口号已经成为博鳌未来发展的宣传语。吴恩泽认为,亚洲论坛与博鳌的结缘的确让博鳌成为了一种品牌,吸引了每年二三百万的来客。
这里酒店的入住率为海南之首,更有50亿的热钱砸向这个面积只有40平方公里的小岛。在一次论坛上,与海南阔别多年的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感叹道:“看到海口路边那些满目疮痍的老房子,像是我初恋的老情人;到了博鳌一看,这儿就像初恋老情人的女儿!”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