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百年的土壤一直醒着

2010-03-19 20:36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一个青岛“土著”的城市观


  “我在青岛生活了55年,对青岛,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郑建华在电话里对记者说。郑建华的家位于澳门路,这是青岛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回想起小时候的青岛,郑建华依然记忆深刻:“即使在文革期间,也经常可以看见街上匆匆而过拿着小提琴去老师家里学琴的小学生,青岛人家里有钢琴的人很多,从小孩子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耳濡目染,形成了对艺术热爱的传统。


  漫步在青岛,可以看到“万国建筑”——青岛是一个“洋味”比较重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置市不过100余年,青岛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里边的唱诗班都是一种艺术的启蒙。”


  青岛人口只有十分之一是“土著”,另外的绝大多数是“外地移民”根据史料,从宋代以后,外来人口就不断迁移至青岛胶州湾地区栖息,这些外来人口带来了外来文明,这些文化与青岛原有的文化融合一起,共同推动了近代青岛城市文化的形成。“青岛的文化既有地域海洋文化的特点,又有外来文化嫁接的影子,她是一个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曾写过《青岛文化地图》的青岛大学教授周海波认为。


  过去青岛的城市标志是栈桥,它始建于1890年的德占时期;现代的城市标志是红色火炬,被命名为“五月的风”,是“五四运动”的象征。郑建华认为,青岛的这种个性与特色,在世界城市中是少有的。雅各布斯在《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青岛是堪当此言的。

 

唯鲁有“美”,于斯为盛?


  “青岛人的家乡观念比较重,青岛籍演员赵保乐到了中央台之后,对青岛籍的演员特别提携,演员的家乡意识非常浓烈,只要家乡有需要,都非常热心。”曾引起轰动的电影《寻找微尘》编剧贺子壮认为,这种浓烈的乡土意识促成了青岛籍演员的互相提携和促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岛赋予了这里的女孩子相对比较优越的先天条件。当然,这只是青岛演艺人才辈出的一个方面的原因。”青岛歌舞剧院院长连建国说,“青岛在艺术教育方面,属于同类沿海开放城市中起步较早的,发展也比较快,这与青岛的开放程度较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很多年的努力和熏陶,在青岛那些学习艺术的孩子们当中,也已形成了一个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艺术的传统。”连建国认为,不管是已经出名、或者还默默无闻的青岛籍演员,都是非常刻苦的,这恰是成功的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老师、家长们的重视、负责和付出,他们是青岛籍明星们的坚强后盾。


  而郑建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青岛的地理高低错落,有山有海,男孩女孩从小就爬山、游泳,加上饮食结构比较合理,所以女孩比较健美,男孩子比较健壮,加上耳濡目染对文艺的热衷,很容易在演艺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两个“艺术基地”样板


  青岛39中被称为培养明星的摇篮,据该校党支部书记林艺霞介绍,目前39中有12个艺术班,学生占到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并非都特别好,有的甚至来自特困家庭,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的家长普遍有着很好的艺术修养,或者对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们重视孩子的特长,并有从小引导培养孩子个性化发展的意识。


  在岛城热衷于艺术的孩子和家长心目中,成立于1992年的小白帆艺术团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从这里毕业的小学员已经超过两千人。小白帆艺术团团长李红薇说,儿童艺术普及教育是几乎没有什么功利色彩,即使将来这些孩子们成不了什么明星,那么他小时候学习艺术的这段经历,也可以让他受益终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一种气质和自信。”


  正因为青岛有那么一大批执著于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才能出那么多的明星,反过来,一些人的成名,又激发了很多后来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青岛丰富的历史经历、开放式的地缘文明使得它对外界和自身一直以清醒的姿态扬弃外界与自我,如雅各布斯所言,它的天性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