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牌”明星是这样下线的
曾几何时,青岛逐渐成为一座著名的明星“生产基地”,这个普通而又独特的海滨城市,造星能力甚至可以与著名的北影和中戏相媲美。城市赋予了他们资本,他们增添了城市的色彩。以黄渤、夏雨、陈好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明星和以唐国强为代表的第一代明星,在通往各自巅峰的途中,他们有着怎样的相同道路、不同体验?

出名趁早和大器晚成,通往影帝的殊途同归
1993年,黄渤还在广州的酒吧里跑场子唱歌,因形象欠佳命途多舛。这一年,比他小3岁的老乡夏雨凭借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举夺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三料影帝。这时候的黄渤不会想到,多少年之后,影帝的帽子也会戴在他的头上。
14年之后,黄渤和夏雨在一个奥运形象片中“不期而遇”:黄渤和几个朋友手里提着几塑料袋扎啤在路上走,不料迎面有人脚踩滑板冲过来,把他撞了个趔趄,啤酒袋差点撞破了。黄渤回头怒视那人,继而用一口地道的青岛话喊了起来:“哎,快看,夏雨!”
在众多青岛籍明星中,很少有人会像黄渤一样经历这么多波折。舞厅歌手、舞蹈教练、摇滚演出、开办工厂、北漂、配音,之后是配角、配角再配角,一直到《疯狂的石头》,将配角演绎得精彩绝伦。
1999年12月,一直用“漂亮脸蛋也不能产大米”来安慰自己的林永健从广州军区话剧团转业成为一名“北漂”,之后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3年之后,黄渤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配音。两个其貌不扬的青岛男人终于进入大学,继续在改变自己命运的漫长道路中跋涉。
这时候,年龄比黄渤和林永健小的老乡们,诸如黄晓明、夏雨、陈好、范冰冰,踏着正统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步子,有的已经功成名就,有的开始崭露头角。
与大器晚成的黄林二人比起来,夏雨无疑是幸运的。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夏雨将这句话演绎得更为传奇。16岁时,他还是个玩滑板的小男孩,摔得一身乌青仍乐此不疲;17岁时,他就已经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影帝,此项纪录至今无人比肩。他用人生的第一部电影就完成了许多演员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其实,成名不分早晚,吃苦都是一样的。”夏雨说,或许有些人成名很早,但名声过后,他还是要回到起点,继续努力奔向新的目标;或许有些人为了某个目标苦苦奋斗了很久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但不管是早是晚,人生都是一段不断奋斗的过程。”
“他说他如果没有遇到姜文,就不太可能做演员,很可能就做和滑板有关的工作。”演员陶虹这样评价夏雨。
记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唐国强、刘信义、赵娜等银幕青岛帮叱咤过的年代
2006年,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录制8周年特别节目“青春啊,青春”,将1985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明星班的部分学员邀请到演播室,这也是这个班同学19年后首次聚到一起。
明星班的23名学员的形象、名字、电影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观众再熟悉不过的,当他们走进校园的时候,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明星”。
节目现场,当赵娜说起1987年她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八女投江》,说起因为“逃避感情的困惑”而离开八一电影制片厂,说起当时还小的儿子,记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唐国强、刘信义、赵娜等银幕青岛帮叱咤过的年代。
曾经,3人的名字不断闪现在银幕、荧屏、人们的谈话中。而今,唐国强依旧如日中天,刘信义成了电影公司老板,赵娜重回演艺圈,专职演起了母亲这一角色。刘信义和唐国强还相继出演了《雍正皇帝》和《雍正王朝》,各有千秋。
1979年,主演电影《小花》,让唐国强成了当时很多人心中的偶像。“拍《小花》时,我喜欢吃奶油,落下‘奶油小生’的外号,后来大家再提这个词已经变味儿了,成了漂亮脸蛋加不会演戏的代名词。”
和后来的黄晓明、范冰冰等人一样,唐国强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张铁林,记得当时学表演的学生一致推崇的男性偶像是高仓健和阿兰·德隆。“从当时我们能接触到的有限的电影中,大家认为男人就应该走那种硬派中年小生的路子。”于是在学校里,男生们忙着锻炼身体练肌肉,“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经历中,唐国强是偶像。”
为了同一座城市,40多位明星聚集在一起,场面本身就足够壮观
在青岛,一提起39中学,人们立刻就会将这所学校和唐国强、倪萍、赵娜、王绘春、张山、陈好等一大批明星联系在一起。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这所学校就把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建校50多年来,39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上世纪80年代,有人统计过,青岛39中学培养出的著名影星,当时活跃在国内影视舞台上的就有七八十人之多,一度成为引人注目的“39中现象”。
39中老师王崇修说:“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青岛39中艺术教育最辉煌的时期……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学生仍然是倪萍。”那时候,唐国强已经小有名气,很多同学以他为榜样,倪萍也不例外。
王崇修列了一个在她担任39中宣传队指导员期间,考入文艺院校的学生名单,从1970年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唐国强,到2003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表演系的张帅,共76人,其中就有1997年考入中戏表演系的陈好。“我发现陈好是在1993年,”王崇修说,“记得有一次我在少年宫的溜冰场看小记者学校的孩子表演小品,其中表演《躲雨》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特别有感觉,表演也特别放松、特别自然。”
2009年6月16日,由倪萍、唐国强、夏雨、黄晓明、黄渤、陈好、巫刚、张山、李婷、王静、朱媛媛等45位青岛籍演员联合出演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在北京京西宾馆礼堂举行首映式。
影片根据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青岛微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由发生在青岛的真人真事改编,并以青岛的优美景色为背景拍摄。为了同一座城市,40多位明星聚集在一起,场面本身就足够壮观。
熟知“微尘”故事的众明星,没有一个人谈及片酬的事情。尽管很多演员只是露一双眼睛、只有一句台词,但为了参与拍摄,很多人从繁忙的档期中抽空,见缝插针赶回青岛。唐国强从《建国大业》抽身回青岛,为了保证电影的艺术质量,仅仅四句台词,他用去了4个小时。远在新疆拍戏的黄渤一路辗转,坐马车,倒驴车,坐拖拉机,找到机场回到青岛。
导演沈东曾困惑,几乎没有时间磨合的演员们,为何表演风格却高度和谐?后来他得出结论:其一,他们有着共同的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和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其二,他们都被“微尘”的故事深深感动。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青岛明星“高产”的原因。
唐国强时代的中国电影,男主人公多少都有为社会作贡献的宏大理想;黄晓明则承袭了青春偶像和实力派的双重传统,气质和演技同等重要;黄渤演的大都是世俗的、日常的、带着私心、三教九流的人物,关键时刻又有点道德感,将杂色的人生表现得真实而略为无奈。
从当年的“奶油小生”唐国强,到后来的超级帅哥黄晓明、“万人迷”陈好,再到一口山东话、长相普通的黄渤、林永健,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明星偶像。而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与身旁这座城市发生着联系。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