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颜强:一个巨大的“姚问号”

2010-01-14 10:55 《齐鲁周刊》/ 丁爱波 /

  接收上海男篮,姚明自己究竟参与程度有多深、“姚之队”究竟扮演了怎样一个角色、为什么球员对于新老板如是猜疑、媒体对这一事件到底持怎样的态度,这一系列的疑问,让姚老板的登场变得情势复杂,本刊记者专访《体坛周报》副社长颜强,为您解读姚明的后CBA生活。

 

   《齐鲁周刊》:如何看待姚明的后CBA生涯?


  颜强:姚明对于整支球队的参与不可能太深,哪怕他养伤期间不断地加深对火箭、NBA球队管理的各种知识,每天都用越洋电话、msn来和自己的伙伴交流。姚明必然还要在NBA奋斗多年,他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球队。因此对上海男篮的管理运营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将通过“姚之队”来完成。“姚之队”这几年名头极盛,和姚明个人影响力直接相关,只是“姚之队”在外人看来似乎也分成了几个部分。相当高调的章明基似乎是这个团队的领袖,还夹有美国体育营销教授的参与。陆浩和他的众辉体育活动范围更在北京,和体育总局、篮协保持密切联系,此外在丁俊晖等其他体育经纪业务上也有所突破。


  
  《齐鲁周刊》:姚之队能否在姚明职业生涯晚期,继续拓展姚明的影响力?


  颜强:曾经被认为是体育经纪行业标准的“姚之队”,近来遭受的质疑越来越大。一个巨大的问号,就是为什么姚明合作过的各种品牌几乎没有续约者?以姚明这两个字,不论最早的苹果电脑、GPS导航、耐克还是人寿保险、中国联通和锐步,几乎是不需要经纪人做任何销售推荐的。不夸张地说,中国乃至国际上所有顶级品牌,恨不得都排着队来请姚明作为代言人。“姚之队”通过代理姚明的销售收入,自然极其可观,但除此之外,姚明的影响力还得到了哪些拓展?姚明个人充满期待的“姚基金”一年来同样毫无动静。

 

   《齐鲁周刊》:对刘炜、李秋平来说,姚明是不是显得太过绝情?


  颜强:这恐怕更是一种中国职业体育职业化程度不高的折射——“姚之队”出具的合同范本条款清晰、数字明朗,但球员们未必适应这种方式。很难归咎于任何一方,但“姚之队”的接管方式显然不适合当下情势。连带产生的媒体负面报道公关危机,既跟这种职业化管理观念的冲突相关,也和“姚之队”处理公共关系不力相关。

 

   《齐鲁周刊》:姚明的转型能否为CBA提供一条可以复制的操作模式?


  颜强:成功的职业球星转型为成功的职业体育管理者,先例并不多见。比姚明还要大牌的乔丹,财力和影响力恐怕都没问题,然而辗转奇才黄蜂,也只是当个没有决定权的小股东而已。“魔术师”在湖人的经历类似。职业体育的经营管理,和成为一个竞技成绩出色的体育明星,完全是两种概念,需要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以及商业视野都完全不同,哪怕这两个角色都属于职业体育同一行业之内。


  接掌上海男篮,姚明和他的团队自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有了姚明这个特殊标签,上海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支持和优惠,都值得期待。姚明本人的热情和真诚,也不用怀疑。只是“姚之队”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开头之后,将如何推进俱乐部和球队发展?这一切都发生在中国篮球急需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当口,然而风向标显示的,却未必是CBA职业化程度能在短期内提升的事实。


  姚明,尤其“姚之队”,带给上海男篮和中国篮球的,短期内看,未必会是革故鼎新的变化。这更是一个巨大的“姚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