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生态少林寺

2009-12-24 22:03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少林寺越来越“火”了,一条上市消息将其再次置于舆论焦点,记者造访登封市宣传部门,官方的三缄其口和含混暧昧的回答更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少林寺在登封当地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少林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少林寺与登封市政府之间有着怎样的利益纠葛?只有少林寺才是登封的文化地标吗?

 


 

 

“少林寺只不过是个村子,以前是乡下”


  “武校打少林寺的牌子,一般还是要和释永信打招呼的,但基本上少林寺不收费。”一位武校的负责人说。


  甫入登封,最直观的感受是:武校多,临近登封汽车站就有不下十家武校的招牌。满目的“少林某某武校”字样,是登封市区的独特一景。


  “少林”作为商标,早被释永信注册了,但是,登封现有的60多家武校几乎无一例外的打的是“少林”的牌子。从拥有几万学生的塔沟武校到只有几十人的小武校,几乎所有武校均称自己是少林正宗。


  记者以有意学武的名义叩开了“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学院”的大门,得知记者来自山东时,学校主任梁国鸿立刻吩咐下属找来一位来自济南的9岁男孩程意,正上小学三年级的程意毫不怯场,“我在济南成丰桥附近住,来了一年半了,我爷爷会经常从济南赶到登封来看我。”“他爷爷前几天刚走。放在这里很放心。”梁说,记者欲再问程意几个问题,梁递了一个眼色,程意立刻会意告退。


  “我1984年来到登封,在少林寺呆了三年,拜少林寺僧人为师。”梁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现在登封的武校统一归体育局管,注册的有61家,最多的时候有上百家。2001年少林寺搬迁,原来盘踞在少林寺周边的武校被迫迁入市区,因为补偿微乎其微,大批武校倒闭,或者被大的武校整合。我们是三家正宗的少林武校之一。”


  不过,记者还是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其实正宗的少林直属的武校只有一家,单看名字,的确很多人认为他们都是少林寺开办的,大多数和少林寺并没关系。”“你们当地上武校的多吗?”“不多,还是上高中考大学的多,现在我们当地武校的学员大多数来自外地。上武校啥用?没用。少林寺只不过是个村子,以前是乡下,没什么神秘的,其实少林功夫没那么玄乎。”


  登封本地人对于武术的态度,完全出乎外地人意料。一位登封本地人历来不看重少林功夫,他曾说:功夫再好,一枪撂倒。虽然这是一句戏言,也多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


  于是,几十家武校里面,很少看到有登封当地人开办的,学校里充满了南腔北调。


  “说我们这些武术学校与少林寺伴生是没有依据的,许多武术世家的后代从来没有停止过习武健身。有了电影以后,有了生源,武术学校也是市场催生的。”一位资深的武术教头说。


  这些武术学校有专门的地盘,专业的教练,有一套办学经验和赢利模式。严格意义上讲,少林武术是社会财富,不单为寺院拥有,少林武术在登封只是公众熟知和可以使用的一个符号而已。


  记者从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学院了解到,武校一年的学费少则六七千,多则上万,记者临走时,梁国鸿特意叮嘱:“千万别在郑州被人忽悠了。”梁国鸿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郑州火车站和汽车站共有不下500人在“拉客”,看到家长带孩子的外地人即上前问是否来学武,如果被成功“忽悠”,家长可能多花钱却进不了正宗的少林武校。

 

少林寺改变的地方经济生态


  2009年10月23日,通往少林寺的山路上聚集了上千个光头,这些貌似和尚者多是当地武术学校的学生。来参加电影《新少林寺》拍摄的成龙、刘德华、范冰冰们,身后跟着来自湖南、广东等地的粉丝,只听一声大喊:哇,我看到刘德华的后脑勺了!这样热烈的场面,登封当地人这么多年以来已经司空见惯了。


  1982年,在登封土生土长的冯先生去看了一场名叫《少林寺》的电影,此时他才知道,距老家不足30公里处竟有这样一座古刹,暑假特意去那里看了一下,当他从吱吱呀呀推开的山门进去后,寺院里很多地方还都长着很深的蒿草,费尽周折的他才找到石碑上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笔题字。


  当时,寺院周边村庄的村民依旧过着标准的农家生活:耕种着瘠薄的山田,眼巴巴看着上天,希望大旱之年能有甘霖滋润禾苗,农闲时节,他们会进山去,挖点嵩参,逮只野兔,换了钱贴补家用。


  随着《少林寺》电影在全球的热映,不仅国内的游客,高鼻梁黄头发的老外们也开始跨进少林寺的山门。刚开始的时候,这里的山民只是傻乎乎地站在一边看热闹,随后他们便开始把自家母鸡下的蛋煮熟了出售,或者把自己挖到的嵩参摆在地上卖给游客,或者买个照相机给游客照相,或者买台望远镜让游客眺望远山上所谓更神秘的地方。大把的收入让他们既惊又喜。


  年近50岁的张德成是少林寺旁的老户人家,2001年搬到登封市政府建成的少林小区以后,时常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到少林寺周围耕种自家的土地。


  了解内情的人评价说,少林寺的繁荣体现在络绎不绝的人流上,而当地财政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登封富有煤炭资源和铝矾土资源,已经形成了煤、电、铝的产业链条,加上山清水秀,房地产行业也有较大的市场,它们对登封地方财政的贡献约占80%的比例。


  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登封的财政收入只有2752万元。作为一个60多万人的县,十年时间里财政收入由2752万元增加到16.5亿元,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登封市一位煤炭方面的官员一直对少林寺不屑一顾,认为它可以是一所寺庙,可以给登封带来人流,但绝不是登封经济发展的支柱,也给登封带不来常人思维中的经济流。佐证他的观点有这样一组数字:2006年,登封市财政收入完成10.08亿元,位居河南县(市)第二位,其中,煤炭行业对全市财政的直接贡献率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