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们经历的历史细节
9月2日,《朱镕基答记者问》面市,书中收录了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大部分内容在国内是首次公开发表。已退休6年、行事低调、81岁的朱镕基随着该书一同回归公众视野。
相比于他此前此后的中国总理而言,朱镕基是个个例。他曾经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极富个性化的符号,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上大刀阔斧的动作,硬派的作风,独特的个人魅力,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朱镕基之于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贡献,更在于他个性化的执政风格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政治风向,成为其后中国政坛个性化官员追摩的标本。
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朱镕基是个绕不过去的路标,而《朱镕基答记者问》的应时出现,为我们深入那些曾经深刻影响而且正在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历史事件,提供了诸多崭新的线索……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5斤肉”
1998年,对于朱镕基来讲,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的3月17日,他正式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政论作家凌志军说:朱镕基低着头,面色沉静平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那种咄咄逼人的光芒。
多年后,朱氏名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依然振聋发聩,让人铭记。
而作为改革家的朱镕基,在之前五年的副总理任上已经被人广为知晓。香港一些媒体称他“朱老板”,西方学者则送给他“经济沙皇”的“绰号”。“对于外界称我‘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沙皇’等我都不高兴。”朱镕基说。
1993年,朱镕基主持实施分税制改革。有评论称“这简直就是在割地方大员的肉”。“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5斤肉。”朱镕基说。
1994年1月15日,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朱镕基说:“这将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全面、广泛、深刻的改革。这样一个改革必然会牵涉到社会各阶层的人民,也将涉及中国不同的地区,以及如何妥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问题。”
邓小平这样评价朱镕基:“我们党选干部不光要政治可靠,还要懂经济。我党高级干部中懂经济的不多,朱镕基是一个真正懂经济的。”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说:“朱镕基最漂亮的杰作就是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虽局部地区受了影响,但中国经济防止了更高程度的、全局式的恶性泡沫。如果不是当时采取断然措施,中国的损失将是极其惨重的。对于朱的这个功劳,怎么说都不过分。”
2002年“两会”期间,朱镕基说:“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在3年里实现扭亏为盈,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果没有这些国有企业交税的话,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不可能这么好,不可能每年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倍的增幅在增加。”
这些政绩是非常明显的,却也掩盖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财政债台高筑、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内需严重不足、失业或半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贫富悬殊加剧、城乡差别和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等等。
偏偏有人较真,因为这些大家伙基本上还是垄断产业或者是相对垄断产业,它们能不赢利吗?如果说朱镕基有什么遗憾,那么,这些遗憾也是时代的遗憾,中国的遗憾。
外交、中美关系——
“我相信,今后我不会第三次被称做‘卖国贼’”
“我曾经被某人第二次称为‘卖国贼’。但是经过这两年,柯达公司进入了中国,大量地投资,促进了中国胶片工业的发展。因此,那位叫我‘卖国贼’的人,最近在春节活动的时候来对我讲:我以前错了。我相信,今后我不会第三次被称做‘卖国贼’了。”
1999年4月13日,在纽约竞技俱乐部晚宴上,朱镕基如是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当中美关系受所谓间谍案、政治献金案、美国轰炸科索沃等事件影响而跌入低谷时,依然访美的朱镕基经受着国内、国外多大的压力。
这是朱镕基总理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出访之一。中美贸易、中国加入WTO是此行的重要议题。
朱镕基告诉美国记者:“说老实话,我一点也不想来(美国)。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告诉我,他要先回美国,到我将要去的地方介绍我、介绍中国,他准备被打得鼻青脸肿。我说,他是一个美国人还要遭到这样的待遇,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个New Face(新面孔)将要变成一个Blood Face(头破血流)啊。”
CNN主播伍德拉夫连续提及指责中国窃取美国军事机密问题、间谍问题、中国捐款给美国民主党的问题、科索沃战争中中国是否支持米洛舍维奇政府的问题,以及中国在科索沃问题上如何看待种族屠杀和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关系问题。
针对指责中国窃取美国核技术的提问,朱镕基说:“洛杉矶市市长夫人曾问我如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告诉她说,我们今年将有一个盛大的阅兵式,展示中国最新式的武器,这些武器是中国自己开发的,不是从美国偷来的。市长夫人向我建议在那些武器上标明‘Made in China,not from America’。”他的回答令克林顿也捧腹大笑。
《纽约时报》称:朱镕基给人以温和文雅、诙谐幽默的形象。
然而,就在访美的一个月之后,发生了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刚刚回暖的两国关系再次降至冰点。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