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章子怡:不婚“阶级”(2)

2009-07-23 21:15 《齐鲁周刊》/ 张霞 /


   “婚姻能证明什么?互相捆绑吗?”,徐静蕾如此说。


  从与文坛新老领军人王朔、韩寒扑朔迷离的绯闻,到与音乐才子张亚东的牵绊瓜葛,再到与黄觉的分分和和,徐静蕾始终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或者干脆说只要爱的甜,不要糖的腻。黄觉可以与长发女饮茶谈笑搂搂抱抱,徐静蕾更可深夜私会男性友人筹谋新片。


  成精成仙的张曼玉更是换男友换到马不停蹄,唯有对婚姻闭口不言,“低氧耗”的爱情中,有互相帮衬、给予温暖已经足够,何须再画蛇添足的如胶似漆、疑神疑鬼?


  “工作、生活,我都有能力去选择,感觉特别有嚼头,婚姻不过是赘属。”张曼玉谈起自己的不婚惊世骇俗。


  
婚与不婚的阶级观


  婚与不婚背后纠缠着当代社会的阶层逻辑,对于梦想是元规则的章子怡,结婚无疑是事业之敌;而对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琵琶女”们,婚姻未尝不是恭维。

  如果说阶级观决定价值观,薛宝钗与林黛玉便是最好的例证。


  追根究底,林黛玉好戏歹做,把一出爱情喜剧演绎成天昏地暗呕血而亡的失恋悲剧,与林黛玉背后的阶层身份不无关系。


  “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宝钗自然有宠辱不惊、风轻云淡的底气,选不了秀女,尚还有贾宝玉恭候,即便嫁不成宝玉难道就缺王孙公子挑拣?而在父母双亡、失怙无势的林黛玉这里,却又是另一种情形。


  顶到天也就是个爱吃胭脂的表哥可以抉择,能不事事小心、处处提防?能不含情脉脉、凄凄苦苦?能不捕风捉影、疑虑重重?


  对于梦想是元规则的章子怡,结婚无疑是事业之敌;而对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琵琶女”们,婚姻未尝不是恭维。谁都知道默默无名前的周迅,对着一个窦鹏都会宛若弃妇状泣血焚诗、泪洒湘竹,而在千锤百炼、功成名就之后,可怜兮兮的乞爱行为早就一去不返,事业女强人也随之变成敢爱敢恨的爱情女上尉。


  君不见演艺事业不怎么前途可观的李湘、陈慧琳、沈傲君,便没有张曼玉、章子怡不怕姿色打折扣的潇洒,忙不迭的嫁人生子,以求保值。“婚姻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的宣言,也要能有买得起自由的女士来说才更可靠。


  靠才华便能掌握住饭票的波伏娃,可以立场高高的训斥说,性别只是社会化分工中的一场后天阉割,保持不婚才更能找回女性身份;靠演技与运气已经颠倒人间的章子怡,可以嘴角轻蔑的讲,婚不婚不重要,爱不爱才是关键;靠嫁入豪门维持下半生安逸的贾静雯,却只能鹤唳风声的穷原竟委,靠着女儿公然发难。


  把婚姻作为调味品的名女人,不婚是一个名词,作为一种身份的体现、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模板,不婚像是她们品位优越的装点品;而把婚姻作为必需品的“北大荒”,不婚只能是个形容词,作为一种凄零的状态、一个无奈的选择,不婚像是她们生活失败的大红戳。


  也许于普通人而言,不婚是个奢望,法律条文上的不婚并不意味着内心毫无托付终生的渴望,而但凡有了依附的念头,哪怕外观上看一清二白,内心里早就因被动索取的状态,被凌迟成了背负累累的围城困兽。


  作为早已变味的衍生品,婚姻因其社会属性早就不是爱情的加强版,章子怡们提供的婚恋可行性是终归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尽管嚷着单身可贵,至少人家手中趁着亿万富豪,至少人家随时转念随时都有掉头的可能。


  而以爱情为事业的伊丽莎白·泰勒,更是向我们提供了对于婚恋阶层具有优越性的例证,一生为破灭的安全而伤感,为寻找新的稳定而焦虑的泰勒经历九次婚姻,依旧有着选择婚与不婚的权利,这大概是寻常女人不敢奢望的奇迹。


  也许婚与不婚都属偏执,像“爱情顽固分子”刘若英一样因为苦守内心所爱而不婚实属大可不必的煎熬,而像伊丽莎白·泰勒一般,随时婚或不婚,更非所有人都能企及。而像影后归亚蕾一样,完全享受由爱情到婚姻的舒适、愉悦,终身沉溺在相夫教子的归属感中,大抵才是小女儿心态的普通人的最佳选择。

 

新软饭生存学与单身的经济效益链


  女人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早就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要平衡,还不允许男人弱下来?


  
  事实上章子怡、张曼玉们的不婚只能算后来居上,早在女星作出婚姻表态之前,刘德华、成龙等男星便用偷情以及隐婚的伎俩,磕磕绊绊的表达着自个不愿结婚的姿态。


  作为靠女粉丝吃饭的偶像派男星,婚姻无疑是莫大的经济损失,且不说资产重组后生活成本的降低,单是“杨丽娟”们春梦的破灭,便能引发至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的经济危机风暴。


  单身的经济效益链条上牵连着艺人个体利益,经纪公司、娱乐公司的股份利益,甚至整艘娱乐圈大船的舵向——作为贩卖“春梦”的工厂,如果艺人们不具备了成为粉丝梦中情人的可能,又还有多少嚼头?阿娇“艳照门”后的钱包紧缩,便是铁证。


  而章子怡女星们婚恋观的掉头转向,无形中却又造就出了爱情中的另一种值得玩味的形态——新软饭生存学。


  相较口口声声“中国女演员没有道德底线”的硬汉孙红雷,长相不太爷们的歌手杨坤,近日在一档访谈节目中的发言坦白得令人喝彩:“我曾吃过好几年的软饭。”


  撕破了脸皮,哪个女人不曾爱过个把人渣?哪个男人又没有吃过几次软饭?


  同杨坤一样坦荡的王朔就曾对着主持人曹可凡大肆炫耀“我房子是徐静蕾给买的,我这叫软饭硬吃”,临了还不忘嘲弄一句“你们上海女人不给男人花钱吗?可真够落后的!”


  正像摩罗在随笔《卢梭与贵妇人》中讲述的一样,“在欧洲的上流社会,有这么一种光荣传统,贵妇人们不但热爱并推进文化艺术事业,而且以保护神的姿态,极力帮助那些最有才华和创造力的文化人。”


  如果有幸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王朔得到的可不止一套房子、一部手机那么简单,说到吃软饭,王朔的欧洲文艺前辈个个出手不凡——卢梭有华隆夫人,后者是前者的母亲、情人甚至银行提款机;柴可夫斯基有梅克夫人,她作为一位富有的矿业主的遗孀,一直以来是柴可夫斯基的生活供给商。


   当然,吃软饭也有低级、高级之分,以逸待劳把自己当女人来活,软到骨头里把花女人钱当做生财之道,只能是算是最低级的吃软饭。


  吃软饭也可以是思想身段够软、气质情趣够高、能屈能伸的体现,说到这个,又想起一个在文艺圈里出了名的软饭男李安。曾经六年的时间,没有工作,老婆一个人的收入维持家里所有的开支。以至于得奖后他还发出“很想回家被老婆骂一骂”的幽默。


  六年的软饭在李安这里不过是夫妻之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得、失意之差。流年不顺,时运不济,暂且留在家里跟妻子对调角色,又有什么不可?


  真正有头脑的男人从不以暂且的失意为耻;真正高级的吃软饭,更不是以占有女人财产为目的——借助对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基础等优势,共谋福利共享收获,不少男人就是靠着这样“吃软饭”起家。


  如今女人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早就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要平衡,女人在这婚恋上强起来,还不允许男人弱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