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济南中考变局(2)

2009-06-24 10:05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一位教师的中考简史

 

  回顾近30年亲历的中考往事,济南市育英中学教师马骏感慨良多:“在这条叫中考的时光隧道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中考折射出的问题正是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本刊记者  赵方新中考的远祖


  古人凡事好提“滥觞”两字,现在的说法叫“源头”,要问现代中考模式的起点在哪里,这还得从30年前恢复高考说起,对了,说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敢情中考的祖上并不是中考而是高考啊!


  1977年,嘴唇上已有淡淡髭须的青年马骏站在济南22中(现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操场上踌躇满志,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对他们这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简直就像一次命运的额外恩赐。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复习,“那段日子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因为我们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学习、复习完初高中的全部课程,而且要跟社会上的‘老三届’同场竞技,所以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于是这种日后被命名为“拉练式复习”的模式如同一根绳索捆缚住了马骏,与今天的学子不同,对这种捆缚马骏们更多的是一种主动:他们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弥补“因学工学农学军荒废掉的知识”。尽管如此,多年后一提起这种近乎残酷的复习,同学们还是不胜唏嘘,有人甚至说“再也不想考大学了”。


  晨昏颠倒,沉思默诵,翻烂的教科书,借来借去的笔记,梦里的呻吟和挣扎……拼成了那段记忆。“很多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拿出自己的全部知识灌输给我们,后来这种灌输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教法。”


  那年,马骏有幸成为金榜题名的三十几个同学中的一员。“这种拉练式的复习模式以后就演变成了我们的中考模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近30年。”


中考蜜月期


  1980年大学毕业的马骏被分配到了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济南第18中学,除了田野里吹来的清风,当时尚未被功利化深度侵蚀的中考同样给他留下了清新的印象。


  学生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对他们来说三年后的去路有三条:首选考上“小中专”,次选上高中,再次就是“回家扛锄把子”。那时同学们对上中专的热情明显高于考高中,上中专能直接跳出“农门”,而且也不用再到高中里消耗三年的时光和财力。实际情况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得偿所愿,剩下的大多数还得去参加中考,“那个时候中考竞争还不像现在这么激烈,因为还没有各个学校之间的排名次,没有现在所谓的末位淘汰制,即使校内排了你排不上去也没人因此而谴责你。”


  当时的中考包括语数外理化政六门功课,“学生的负担不成问题,这种中考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在马骏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校园有种单纯和透明的感觉,快乐的学生和充满荣誉感的老师相得益彰。“平时考试根本就没有监考这一说,学生在下边考试,老师就在讲台上批改作业,很少有作弊现象,学习差的也没有很丢人的感觉。”


  不过在马骏看来那段时期的中考尽管挺让人回味的,但还是露出了一些不良的端倪,比如说实践教育的缺失,而且这一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得到根本改善。“我常常想起我上初中时候的那些实践活动,老师带领我们去‘梁王二大队’、‘西先大队’了解农村,学习农业技术,到现在大家还挺怀念那段生活呢。”此外,他们还经常到工厂里参观,在济南铅笔厂的车间里,同学们被一个细节“震撼”了:流水线上一块木板凿好十个槽儿,只见工人师傅在一个盒子里伸手一抓,在木板上轻轻一抹,十根铅芯就准确无误地放进了槽儿里。大家赞叹不已,工人师傅说了一句“熟能生巧”。“你想想还有什么能比这对熟能生巧的解释更生动的呢?我现在还常用这个例子教育学生。”


  那时马骏们根本不用考虑所谓中考,初中毕业后无需考试就直接走进了高中。

 

中考的魔鬼时代


  1989年马骏调到了育英中学,此时的中考在他看来正在露出“白热化的苗头”,他所在育英中学和济南27中开始在考入省实验中学的人数上进行比拼,但还没有达到后来老师加班加点、学生掉进题海的程度。


  1994年济南市开始进行中考改革,出台了“抽考”制度,即在语数外三门主课外,从理化政史四门功课中再抽取两门作为中考科目,即3+2X。这次改革的背景是社会上对初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颇有微词,教育主管部门遂推出了这个中考模式。“从实践层面看,这次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更重要的是因为是抽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偶然性,这也是引起一些家长不满的原因之一。”


  也就在这时候,各个学校的加班加点现象开始抬头,“你敢五点放学,我就敢六点,你敢六点,我就敢七点,你加一天,我就加两天。”与此同时兴起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类学习班,尤其是对英语的过度重视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英语被置于了各类考试的极端重要的位置,中考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一个中学生在学校中学习英语的精力已经占去了全部的70%,而学生们的理化素质和推理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所以我们国家在今后要出现福尔摩斯这样的推理大师是很困难的。”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苦不堪言,“厌学,精神状态低迷,到初三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没希望上好学校的破罐子破摔,一部分学习好的也很累。老师们的身体状况也出现了问题,很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此后济南市中考实行的文综、理综方式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愈演愈烈的“加压式中考模式”。


  马骏对明年济南市要取消中考的举措抱着观望的态度,“如果不取消高中的等级,如果还挂着省实验中学的牌子,就不会真正取消中考。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那天才是中考退出历史舞台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