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的下一站
2009年4月29日《拉贝日记》全国公映,这一中德两国影人奋斗十年、耗资2000万美元拍成的影片终于在中国观众面前亮相,领跑了整个五一黄金档期。
而“让《拉贝日记》有惊悚、有爱情,成为一部好看的电影”的张静初,也因此成为媒体的焦点。有人说,这一年是“张静初年”,人淡如菊、内心丰盈的她用五部影片迎来了她的“电影年”。
“下一个章子怡”的声音又开始不绝于耳,下一张“国际名片”也可能印上她的名字。章子怡与张静初的相似之处比比皆是,外貌、表情、经历、性格,而这一切的源头皆来于她们内心中那一股无法阻挡的“上流”冲动。
新版“国际名片”
下了台,人却依旧出不了戏。章子怡与张静初的相同之处,便是走出银幕走不出戏中人的表情,戏里戏外她们完成的只有一个角色:把一个心中有梦的女孩对危险的迷恋,演绎到入木三分。
24岁时,她走在柏林的红毯上,恍惚中以为这是命运的眷顾与垂青,撩起裙角四下顾盼,脸上还带着鸿蒙初辟时的惊喜与纯真。
媒体用飞快闪烁的镜头兴奋地说:继章子怡之后,《孔雀》奉献了又一个具有国际明星潜质的女孩。
一年之后拍完《芳香之旅》、《玉战士》,媒体这么宣传:“张静初会因为这部电影成为下一个如章子怡一样的国际影星”。
再过两年,“章子怡第二”的声音已经有些孱弱,而此时当年的“小巩俐”早已姿态决绝而流畅的把自己抛进那个叫做“好莱坞”的派对里翻腾、起舞,稳稳漂亮地落地。
相对章子怡,机遇、运气向她敞开的只是微弱的光焰,《七剑》中灰头土脸的村姑、《花腰新娘》里媚惑娇俏的凤美,这些只给了她一个“中国内地最风光无限的女演员之一”的头衔,而此时章子怡扭腰频舞、艳旗高炽霸占着话题人物榜的鳌头。
“我是个不容易狂喜、也不容易沮丧的人,所以没什么事情能让我喜出望外或者失望万分。”谈起这些张静初静得就像一杯水,心事压在杯底下,只见水影不见动静。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