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是要回到住房老路上
面对房价暴涨的局面,很多专家和民众认为十年市场化改革是失败的,很多人要求回到政府提供住房的老路上。这就是很多人所谓的“二次房改”。日前,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建议:“二次房改”应由政府主导提供房屋住房服务,平租房等由政府提供的房子应占到50%,将目前未纳入政策性住房的中等收入群体纳入其中。随后在7月份又有14位学者提出“二次房改”建议,中心意思是走“第三条道路”,建设“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综合打分高者得”的“公共住房制度”方式,提供“准市场化”的平价住房。
市场和计划之间根本不存在“第三条道路”,所谓“第三条道路”无非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只不过是往回走多少的问题。
十多年来住房市场化带来的居住环境改善,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尽管这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市场,尽管承担了无数骂名,但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相对成功是不争的事实。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应与市场无关。去年初以来的房价暴涨可以看到,政府为拯救经济放出天量货币才是房价暴涨幕后推手。刚从印刷机上下来的带着油墨香气的货币,不能说是市场提供吧?
解决住房问题,无非是增加供应。供应减少,价格必涨。土地是房地产的面粉,国家对土地资源独家垄断造成房价上涨。中国的土地并不缺乏。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高得多,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70%以上的山地,70%以上为森林覆盖,1.3亿国民绝大多数居住在东京、横滨、大阪一线的沿海狭窄地带,日本人绝大多数家庭并不像我们很多人那样住在几十层的高楼上,而通常是每家一栋两到三层小楼,带前后院子和车库。日本能够做到,可见土地对中国来说本不应成为问题。
实际情况是,在房地产需求大增,中国土地却供应不足。地方政府控制着土地出让权,“土地财政”使他们难以抵挡“控制土地出让节奏,以控制土地出让数量来拉升地价”模式的诱惑。“18亿亩红线”也抑制了土地供应,使房价格居高不下。其实,房地产业病根在市场化不彻底,要走出困境只能实行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把政府管制请出房地产市场领域,推行土地私有化和土地自由交易,以市场化来增加住房供应,平抑房价,这才是房地产问题的解决之道。
陈青蓝 青年经济学者、专栏作者,供职于某大型投资集团,在民航业、房地产业、投资行业有丰富经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