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资本表情 >

郭树清证监一年:70项新政缘何难救A股?

2012-11-10 20:59 未知/ □张蕊 孙文骁 /

 

  2011年10月29日,郭树清上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如今履新已经一年,在此期间,郭树清推出了70余项改革新政,诸如强制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创业板退市制度等方面,皆在保障股民权益、严打违规行为、释放证券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但由于市场效果并不明显,郭树清的新政备受争议。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郭氏新政”确实在让股市环境改善,一系列围绕着市场运行的改革曾为市场树立了不少信心。

  创纪录频繁动手术

  2011年11月10日,郭树清履新后首次亮相国际金融论坛年会,去演讲途中差点摔了一跤。

  郭当时在演讲开始时自嘲道:“刚才没能掌握好平衡的自己,非常适合讲再平衡的问题。”他并没发表对证券市场改革与发展的观点,而是谈论宏观问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事实上,郭所说的这些不平衡,在中国证券市场表现鲜明。如何加强证券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且以市场化手段而非大跃进式的行政干预,是摆在郭树清这位新任证监会主席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年弹指一挥间,郭树清一改学者型官员风格,连续对证券市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纪录地对资本市场大动手术。

  上任伊始,郭树清以“四天一新政”的频率,“不到一年各项政策、办法逾70条”,他连续指向中国证券市场的诸多弊端: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发展公司债、强力打击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为市场引入资金活水,倡议“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入市”,规范借壳上市,提升IPO审核公开性。

  2011年11月9日,郭树清点燃上任后的第一把火,表示将出台政策,要求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明确红利回报规划,相关文件发布后,上证指数分别微涨0.07%和下跌0.32%,但市场褒贬不一,业内人士称修修补补根治难。郭随后力推的新三板概念股表现活跃,但目前尚有问题无法预见。

  严惩内幕交易是郭一大举措。据不完全统计,郭树清提出“内幕交易零容忍”的口号,上任一年以来查处内幕交易案件42起,案件数创历年新高,严厉打击和查处内幕交易案,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丑形现身。

  至于郭树清的三次降费,被业内评论称不如降印花税。“由于投资者交易成本中主要构成是佣金,三次降低交易费用对中小投资者来说能够受益但十分有限。”而5月7-8日大张旗鼓的券商创新大会,被批名为创新实为松绑。

  借壳上市一直是A股市场让人诟病的话题之一,内幕交易和暗箱操作事件频发。郭树清上任之后,便提出了借壳上市审核标准与IPO趋同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屡遭诟病的借壳上市。

  “我还是非常肯定郭树清的新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郭的两个突出贡献一是制度建设,二是对证券市场的理念重新定位和再认识,对融资者和投资者这种关系的重新修正,对这种制度的重新梳理,郭树清都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方向还是正确的。

  “20年走不完成熟市场200年的路程”

  如此创纪录的郭氏新政,市场一年来的表现却是:在郭树清履新的前一天(即2011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为2473点,至10月26日报收于2066点,累计下跌407点,跌幅16.46%,今年9月26日盘中更是一度击穿2000点,创下43个月新低;深圳成指则从10562点跌至8415点,跌幅达20.33%。

  在这一年,两市总市值从24.29万亿元降至20.61万亿元,跌幅15.15%。其中,沪市总市值从16.53万亿元降至14.68万亿元,流通市值从13.54万亿元降至12.17万亿元;深市总市值从7.76万亿元降至5.94万亿元,流通市值从4.94万亿元降至4.52万亿元。

  至于长期的市场效果,专家都表示尚待观察。

  “郭氏新政是过去政策的延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称,此前的宏观层面改革侧重制度的规范,现在的改革是在过去宏观框架下进行的微观改革。“过去改革侧重规范,现在改革侧重公平,不要把现在的改革和过去的改革切开。”

  郭树清对此也表示理智和清醒,他在《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撰文作出上述表述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距离成熟市场还有相当差距,不能说用20年就完全走完了成熟市场200年的路程。”

  郭树清也指出,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自身结构不平衡、波动和震荡幅度较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为居民提供的投资理财产品相对匮乏、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较大等诸多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发育较稚嫩,要借鉴国际经验。”主管金融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最近强调,要借鉴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组织制度创新,加强市场监管,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开放,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郭氏新政的改革“深水区”

  中国证券市场的弊端形成多年,证监新政无法一蹴而就,直面中国股市当前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郭树清能否冲出这个重围,市场对此仍半信半疑。如何彻底斩断当下中国的IPO灰色产业链,这是摆在郭树清面前的重大考验。

  正是这个利益链条和众多的寻租机会,很容易让拟上市公司、PE、投行、会计师及律师事务所、财经公关、保荐人、部分证监会和地方官员、部分财经媒体等各方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

  2009年IPO重启以来,在发审委力推下,新股发行呈现空前规模,然而,大量新股的发行也对市场资金形成“抽血”作用。对此,市场将其归咎于IPO审核制度,并呼吁向注册制过渡,使其彻底接受市场检验。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曾经给郭树清写了一封信,提出证监会应下决心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放弃IPO审批这一巨大的权力,把上市选择权交给投资者,从实质性审批转向“程序性审核”。

  为此,证监改革的重中之重,还是发行制度改革。2011年10月底,郭树清上任后在一个内部场合,向发审委委员提出问题,“IPO不审行不行?”实际上,IPO制度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接轨的注册制,但证监会拥有对申请上市企业的生杀予夺权力的局面至今还未见改变。

  被誉为“孤独”的改革者、“一个人在战斗”的郭树清,在给中国资本市场刮骨疗伤的过程中,即便是查处较少争议的违规违法行为,也很容易遭遇“地方保护主义”。更多的市场观察人士担心,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证券市场中,许多缺乏“消化期”的政策,会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终流于形式。

  在掌声和质疑并行的前行道路上,郭树清能否在任期内实现他所倡导的设想,取决于高层的改革决心和市场承受能力,还有更多的难关在等待着这位踌躇满志的理想主义改革者。

  (文据《时代周报》等)

 

  ■链接

  微评郭树清

  @经观黄利明:郭树清执政A股一年,体制之困,自难一人撼动。体制之囹圄,证监会更难一枝独秀。

  @德财张晖:“郭氏新政”总体上说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但有些政策的初衷和效果背道而驰。

  @活泼的海鲜:可悲!证监会主席对自己管理的股市毫无办法,出台70余项改革新政反而使股指下跌了400余点,指挥棒严重失灵,必须引起重视,问题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