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农民重吃“大锅饭”
最近,沂源县石桥葛庄重新响起上工的哨声和喊声。每天哨子响过,村里3个女子生产队,肩扛锄头浩浩荡荡开进石桥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上演了过去吃“大锅饭”上工的一幕。葛庄人又吃“大锅饭”,是进步还是后退?据悉,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供销社,每月每亩收1000元转包费,再到基地里当农民工人做“大锅饭”式的事,这是目前葛庄人的生活新方式。
“全村已有50多名农民当上‘农业工人’,每人每年收入不下12000元”
每天早上7点,山东沂源县石桥葛庄村都会响起哨子声和喊声。几分钟后,村里的3个女子生产队,肩扛锄头浩浩荡荡开进石桥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年轻队员们将一条花手帕系在锄头上,在人群中显得特别俏。
这种“大锅饭”式的上工,年轻人只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所了解,如今却重现于葛庄村,多少有些“新鲜”。
“我家有6分地,2008年7月流转给沂源县供销社,一年收承包费6000元。现在参加示范园生产队,每天上8个小时的工,每个月工资600元,一年就是7200元。”马淑华在生产队里能说能笑,劳动效率也很高,她一板一眼地将这笔账算给《齐鲁周刊》记者听,然后称,“比自己种果树要好得多。”
同样,年过花甲的张明水也把自家农田转了出去,每月每亩坐收1000元“流转费”,他也在示范园做些锄草、浇水的农活,每月能挣到1200元工资。
“给示范园打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手段。”葛庄村党支部书记徐信尊告诉《齐鲁周刊》记者,村南有一片平整的土地,共有60亩,分散在50多个农户手中,土地零散,经营起来费时费工,产出效益低,很多农民想把土地流转出去,而石桥供销社也看好了这片土地,有意将其建成土地流转的示范基地。
据了解,经石桥供销社牵头,2008年7月日本清利株式会社通过实地考察,对这里优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非常满意,与县供销社达成协议,成立了常青果蔬合作社,吸纳土地流转户入社,由日方提供种苗、生产技术,并负责销售成品鲜花,县供销社组织生产。县供销社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现场指导,投资160多万元,在石桥乡葛庄村租用80亩土地,建立了蔬菜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先后建设冬暖大棚6个、春暖大棚21个,严格按照日本清利株式会社生产标准进行生产。
“当年首批2万株鲜切菊花空运抵达日本后,很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全村已有50多名农民进菊花基地当上了‘农业工人’,每人每年收入不下12000元。”徐信尊告诉记者,这在当地是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土地不与资本结合,就很难发挥出好的效果。有人担心‘大锅饭’养懒汉,但示范园运作至今没出现过偷懒、分配不公现象”
葛庄村所在的沂源县地处沂蒙山腹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首批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果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富士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与这些头衔相适应的是,全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葛庄也不例外。
“一直以来咱们的林果培植都以家庭为主,”石桥乡宣传统战委员张玉兰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和土地承包时将土地按好、中、差搭配的分包模式,形成了当地林果生产小、散、乱、弱的现象,果树质量难保证、标准化难推广、生产成本难降低等诸多弊端开始显现,而且部分从事二、三产业和部分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户也无暇从事农业生产。
“乡里早有打算改变这种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的现象,而葛庄村条件好,领导班子也比较团结上进,所以我们决定牵个线,让他们做个土地流转的先锋。”张玉兰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具体到土地流转工作中,葛庄村本着土地增值、业主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不出家门当工人。“目前看来效果比较显著,土地不与资本结合,也就很难发挥出好的效果。”
除了村民,感受到这种“显著效果”的还有石桥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总经理董福清。
“示范园主攻日本多头菊花培植,花卉总比果树娇贵,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女子生产队,就是看中女队员们心灵手巧的特点。”原来在乡供销社工作的董福清是示范园最大股东,同时兼任着总经理。
“示范园每年培植两季菊花,冬暖棚两季菊花都生产,春暖棚则只产一季。每到三月和五月,以及秋天的八九月份,都是多头菊上市旺季,这时候也就最忙。”董福清不是葛庄村人,但每到生产旺季却像长在了葛庄,有时一连几天都不回家。“是在给自己做活,当然得积极。”生产队员们同样是“为自己做活”的心态,虽然总有人担心“大锅饭”养懒汉,但示范园运作至今还没出现过队员偷懒、分配不公现象。
“云南是全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很多品种都在那边出口,可今年西南大旱直接影响到花卉产量,所以多头菊特别紧俏。”董福清对《齐鲁周刊》记者称,葛庄村示范园生产的第一批菊花去年上市时,卖到了每株40至50元,今年预期价格还要高一些。“这对村民来说是个好现象,我们希望三年内能将乡供销社投资的160多万元成本收回来。”
据石桥乡宣传统战委员张玉兰介绍,由于土地流转运作良好,花卉示范园经营比较到位,同时借鉴其他村子有机韭菜种植经验,葛庄村也开辟了20亩农田种植有机韭菜,“目前统一价格为每公斤120元”,这进一步丰富了葛庄“大锅饭”的内容。
土地流转,可通过“农交所”上市交易
据悉,去年初沂源县中庄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功将该镇王桃峪村19户农民的23.8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500元价格、20年的期限流转给本镇裕昌果品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这标志着沂源县土地流转工作正式“破题”。石桥乡葛庄村花卉示范园无疑也是土地流转的成功案例。
然而葛庄“点名记工分,按手印领工资”的“大锅饭”式生活,虽然已经普遍为村民接受,但仍有人在争议:这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现在的生产队,大部分队员都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再到合作社里打工挣工分,虽然吃的是大锅饭,但不像早些年那样栽种地瓜玉米等粮食作物,而是以花卉等经济作物集约生产为主,不能说有多大进步,但村民却因此能够增收。”沂源县供销社负责人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点,带动更多当地农民加入到菊花生产“大锅饭”行列中,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促进县域高效农业发展,才能真正达到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如今,“土地流转”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土地流转信息中心主管的农村土地网显示,当前正有16499385亩土地处于流转中。在山东,两年前便出现过被有关专家誉为“徐庄土地流转模式”的枣庄市山亭区徐庄土地合作社。近年来省内土地流转的经典案例也层出不穷,且已初步形成信息共享,许多山东本地土地流转信息也被专业网站纷纷介绍。
据了解,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在2007年就已形成规模,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规范,经常出现土地纠纷官司。日前,潍坊市寒亭区行政审批大厅专门为农村产权资本化交易市场(简称“农交所”辟出一块区域。不仅是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共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均可资本化进入这个市场流动交易。
“这里信息多,交易不仅免费还能签署合同,有保证。”南营村种植大户王传山想扩大自己的绿化苗木种植规模,需要再租赁100亩土地,“农交所”的信息没让王传山失望。在工作人员提供的土地流转信息中,仅供应信息就有130余条。得知王传山对土地位置、交易底价等各方面有信息需求后,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几条。很快,王传山确定了交易对象。之后的交易程序也非常简单。据工作人员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只要和供应方联系,双方择日在交易市场签署合同,这笔交易就算成交。
目前,山东省各地的土地流转项目日益增多,沂源葛庄村“大锅饭”模式或可成为借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