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活动 > 发现山东 >

黄河岸边造“大海”

2012-06-17 07:20 未知/ 解永敏 顾玉雪 /

  2011年7月28日, 与济南隔黄河相望的齐河一下迎来3.2万游客,他们都是为了“到齐河来看海”——投资10亿元、项目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的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作为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海洋馆之一,它所承载的,是一场内陆城市的“海洋梦”。

  这个济南人“家门口的海洋馆”,靠什么让许多人口口相传?又是怎样打造了人与海洋的和谐文化?近日,本刊记者赴齐河探访泉城海洋极地世界,解读一场内陆的“海洋传奇”。

  济南半小时经济圈里的“海洋动物总动员”

  走在京福高速公路上,远远看见阳光下一片蓝色的波浪式建筑,在齐河大片的农田里发散着奇异的清凉。那里就是记者此行目的地——泉城海洋极地世界。

  在《出埃及记》里,古代希伯来人从埃及迁徙到一片叫做低斯的旷野中, “没有无花果树、葡萄树和石榴树,又没有水喝”,于是首领摩西带着牧羊杖,来到一尊磐石前,举杖击打两下,一股清凉的泉水汩汩流了出来。

  摩西击打磐石出水的传说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但在距离济南二十分钟车程的齐河北,却真的有这样一个“把大海搬到了黄河边上”的海洋馆异数。那就是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了10亿、展示面积8.8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室内海洋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

  整个海洋馆正常运转大约需要两万吨海水,而从最近的海域将这两万吨海水运到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最少也需要花费800万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泉城海洋极地世界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将黄河水与一定比例的“海水素”勾兑成海水。极地世界宣传部负责人马小清向记者介绍说:“海水素是我们专门请海洋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进行提炼的,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多道工序的检验,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适合海洋生物生存的海水。”

  有了水,还要有“无花果树、葡萄树和石榴树”。2011年7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来自俄罗斯的大白鲸、日本的海豚以及北极熊、企鹅、海象、海牛、海豹等等成千上万条海洋生物经过两万五千公里长途跋涉,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齐河。

  “开业以来,我们共接待游客约56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是济南人。”随着济南北跨战略,齐河现在已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的定位,就是为了丰富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旅游资源。

  在建邦黄河大桥北头,记者看见一家三口开车前往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我们住在天桥区,就在大桥南头,距海洋馆非常近。家门口有了‘海’,以后不用去青岛了。”

  之前,济南环城游憩圈一直是“半个圈”,“只进山不过河”,仅延伸到南部山区的几十公里。泉城海洋极地世界率先启动济南近郊游,改写了济南半小时行程内无大型主题乐园的状况。

  董事长李海锋看来,泉城海洋极地世界虽然建在齐河,但济南其实是“主战场”。因为这里已到了济南的家门口,跨过建邦黄河大桥就行。

  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也曾经考虑过落户济南,刚开始准备建在济南二环南路、山大南校区周围。“随后又考察了很多地方,前前后后有两年时间,最后还是没谈成。不过,它的策略仍是依托济南市场,从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落户齐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对我们项目很重视,给予了大力配合。”

  海洋学者胡牧曾说,一个城市的精神或者观念,是官方决定,还是由民间决定,这两种途径具有实质性分野。泉城海洋极地世界的诞生史,是这两种途径的完美结合,也凸显出齐河这座城市所代表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地域交融特质。

  《史记》里,姜太公“因其俗,建其礼”,在马小清的眼中,德州市委领导与齐河官方“是有创意的班子,招商引资政策好。”

  作为回报,李海锋的项目给予齐河的,当然不仅仅是每年至少五百万的税收,或者附近当地民众的就业,更重要的,也许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与软实力输出。

  “到齐河看海,来黄河冲浪”的资源价值和市场账

  在马小清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账本:

  北极熊,380万;白鲸,280万,海豚,180万,企鹅,15万……粗略算下来,仅是“海洋动物总动员”的成本,已经上亿。“因为近几年中国海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们馆内动物食用的这些鱼,都是从外国进口回来的。” 白鲸,这种分布在北极圈海域的珍贵海洋哺乳动物,饭量稍大的一天要吃15公斤的食物,分早中晚三顿。

  这让人感慨,160元的门票,似乎也不贵。

  当记者走进泉城海洋极地世界的热带雨林馆区,放眼望去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两旁居住着鲜活的热带海洋动物。一路走去,能看见高大的灌木丛,悬空的吊桥,印第安人居住的小茅草屋,仔细听,还有轰轰的雷声,使人仿佛正漫步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这就是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艺术手段再现了原始森林的风情。

  为了尽量满足参观人群的需要,泉城海洋极地世界将传统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最大能力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与记者的好奇形成鲜明对比,陪同参观的馆区马小清笑言对海洋馆的每一寸肌肤都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每个角落我都参与了设计。”从热带雨林、海底隧道、极地馆到4D影院、科普教育,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不仅在展示动物物种的数量上是世界一流,在宣传海洋科普知识上更是不遗余力,专门建设有1万多平方米的海洋科普馆来向青少年进行海洋文化知识普及,还被授予“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在将要走出海洋馆的时候,记者买了一盏水母造型的小灯,95元,同行的人都比较惊讶,“老东门也就20元。”但既到深山中,何不寻宝归,游客中显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抱着和记者同样的心态。

  对于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来说,最基本的收入还是门票,除此之外,赢利项目有认养水母、儿童体验互动、喂食等。每天海洋馆最热闹的莫过于美人鱼表演和海豚表演,举着相机招揽合影的工作人员和跃跃欲试的游客是其中不可缺的一景。

  如此庞杂的支出,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

  事实上,泉城海洋极地世界,在李海锋的商业文化版图里,只是122亿元投资的其中一块。

  2011年6月22日,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在会见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锋时指出,齐河县依托黄河北展区,通过引进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等大项目,旅游产业走在了全市前列。

  五年来,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每年都将有1个项目开工建设,每年都有1个项目竣工,随着水上世界、欢乐世界的建成营业,齐河旅游“巨型航母”将具雏形,“到齐河看海,来黄河冲浪”即将成为现实。

  此前,在海滨城市蓬莱,李海锋打过著名的三大战役:从八仙渡横空出世,到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拔地而起,再到三仙山风景区熠熠生辉。如何能让内陆的游客也体验到海洋生物的奥秘,将海洋文化推向内陆?李海锋正在经历的,无疑又是一场大考。

  人与海洋的和谐文化,从为小海象拔牙开始

  2005年春天,一只小海象从冰雪漫天的北极乘专机来到了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他的名字叫玛露达。

  第二年,它的牙齿已经有5厘米长了,一口气能做10个仰卧起坐。玛露达的滑稽可爱,受到了所有游人的喜爱。

  这天玛露达训练完毕,和另一只小海象抢皮球玩,它们的牙齿已经很有劲了。突然,皮球破裂了,玛露达趴在一个角落,自己用鳍捂着肚子表情痛苦。

  李海锋找来了北京动物园兽医院的专家,开了一个专家会诊会, 用网篮、胃镜钳、吸引器、吸尘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两次失败,昏迷过去的玛露达又在笼子里爬来爬去,发出阵阵高兴的吼声,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发生在蓬莱的这一幕只是李海锋多年来“不惜一切财力、人力、物力”地支持动物保护工作的其中一个镜头。给北极熊作白内障摘除手术,给海豚惠子治疗卵巢囊肿,给海象拔除蛀牙、给白鲸治疗腹部溃疡……如同每一位淳朴的海边人,李海锋爱动物,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这位51岁的企业家现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副会长。

  对于海洋馆来说,优势的体现在于动物的表演。海洋动物要比大陆动物更显娇贵,工作人员介绍说:“泉城海洋极地世界现在完全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点管理要求进行部署,服务理念、安全措施都相当到位。”

  为了创造极地动物们所需的低温环境,泉城海洋极地世界除了在每个展窗内设置有风机外还安装了空调。同时在正式营业之前,对馆内的驯兽师、导游、保洁、保安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热爱海洋动物的思想”。

  “大海的深邃、辽阔、博大精深是人们所向往的。在齐河建设海洋极地世界,倡导的是人与海洋的和谐文化。”

  这场黄河岸边的“造海运动”,一切缘由也许都可以追溯到李海锋的这句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