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风尚 > 时尚 >

时装周的身份危机

2013-10-12 15:24 未知/ □刘又绿 /

 

  对圈外人来说,时装周就像是地球上最盛大的派对,但是,它却为业内人士带来诸多的纷扰,令他们厌烦。从纽约开始,到巴黎收尾。在这个月内,数以千计的撰稿人、零售商、摄影师、博主和那些不知道为什么前来,又不得不前来的名人,完全没有休息整顿的时间。

  设计师亦然,在时装周期间就像被榨干的水果。12 年前,时装秀重要得可以登上新闻日报的头版头条,但现在,它的规模是原来的两倍大,影响力却在萎缩……

  时装周72年:迷失在数字时代的商业快餐

  1941 年,国际妇女服装工人联盟第一次邀请了 30 位记者到纽约,参观设计师们的样品室。1943 年,美国时装业最伟大的“拉拉队长”埃莉·诺兰伯特接手纽约时装周,在华尔道夫酒店开辟了一个“媒体周”活动,专司接待前来报道时装周的媒体从业者。

  此后,媒体人士的数量便不断攀升。“我的脸看起来像是过去 15 年中每季都出现的基本款式,”一个媒体人员在《纽约时报》上说道。那是在 1958 年,当时,参与时装周报道的媒体数量是 200 人。

  时装周的目的在于:在时装运抵店铺、向公众售卖前几个月,设计师向时装编辑和零售商们推介今季的设计。但如今,它迷失在数字时代的快捷之中。在纽约时装周的白色帐篷之外,时装秀也在举行着,在街拍达人和摄影师之间。时装评论家苏熙·曼奇斯在《T》杂志的专栏中写道:现在,谁还在渴望真正的时装?谁还能阻止帐篷外发生的一切?

  “时装周需要重新思考,”费恩·玛利斯说。1993 年,她担任 CFDA 执行总监,将白色帐篷秀精心安置在布莱恩特公园,取得了市场和媒体宣传的双料成功。2010 年,纽约时装周迁往林肯中心。有人认为这次搬迁是一个大败笔,时装秀组织方与公园管理方龌龊不断。三个月前,一纸诉状寄至纽约市政府和林肯中心管理方,对“林肯中心将公园等公共空间用作商业用途”提起公诉。连 CFDA 的主席黛安·冯芙丝汀宝也不敢保证时装周还会在林肯中心继续举行。这桩诉讼的审理结果,或许会成为纽约时装周命运的“决胜局”。

  如今,许多在林肯中心举办时装秀的设计师都在抱怨环境变得有点像机场航站楼或展销会。包括 Anna Sui 在内的一些品牌正严肃地考虑搬去其它地方办秀。“每一季我都想过要搬,但是帐篷在经济预算上是合理的。” 安娜·苏说,比起独立地举办一场时装秀,林肯公园最大的优势是便宜,最大的劣势是,它就像一个时尚工厂。

  目前来看,纽约时装秀仍将在林肯公园继续,直到 2015 年,但与此同时,主办方 IMG 也在寻找新的地址。预计在 2017 年完工的哈德逊文化保护园区是纽约时装周的潜在举办地。它位于 15 街西侧公路的57码头,由 CFDA 参与投资,冯芙丝汀宝女士是董事会成员。过渡时期,将可能选址零售综合型街区 SuperPier,这一季,Opening Ceremony 和 Marc by Marc Jacobs 的秀就在此举办。

  经济危机下的“时尚势利眼”:“我的客户不关心什么时装周。三万人来看秀,一万在拍摄,另外一万与时装毫不相干”

  但是,一个新家并不能解决纽约时装周的所有问题。

  这一季,以 Altuazrra 和 Reed Krakoff 为代表的众多设计师选择了私密秀,用来抵抗嘈杂的舆论环境。Oscar de la Renta 将入场名额缩减到 350 个,设计师告诉《女装日报》:“请三万人来看秀,本身就是个讽刺。其中有一万人在拍摄另外一万与时装毫不相干的人。”

  冯芙丝汀宝也有些愤慨地宣布:一些设计师将在未来选择网络展示的方法。“情况变化得太多,我们接下来会去往哪里,谁也不知道。”她说。

  更激烈的说法来自 Jimmy Choo 的前总监塔玛拉·梅伦(Tamara Mellon)。在被自家品牌解雇后,时装周也将她拒之门外。这一季,她以个人姿态重新出发,推出一个小型的系列,受到了大量关注,《Vogue》为她做了一个专题。“我讨厌那些只能穿五六个月就过季的大衣,”塔玛拉说,“我的客户也不关心什么时装周。”

  对圈外人来说,时装周就像是地球上最盛大的派对,但是,它却为业内人士带来诸多的纷扰,令他们厌烦。在展示形式上,与其说是时装周,不如说是时装月,从纽约开始,到巴黎收尾。在这个月内,数以千计的撰稿人、零售商、摄影师、博主和那些不知道为什么前来,又不得不前来的名人,完全没有休息整顿的时间。

  设计师亦然,在时装周期间就像被榨干的水果。“这真是令人绝望,”设计师约瑟夫·奥图扎拉说他已经奔忙了整个夏季,“当然,当工作没做完的恐慌感袭来时,绝望感就没那么强烈了。”在过去的 10 年间,人们都在抱怨有太多太多的秀了。12 年前,时装秀重要得可以登上新闻日报的头版头条,但现在,它的规模是原来的两倍大,影响力却在萎缩。

  世界上最早的超级模特是诞生于1911年的Lisa Fonssagrives。80年代,意大利时装的崛起推动了模特业的快速发展。以Linda Evangelista为标志的“没有一万美金,决不起床”的经典名言宣告了超模时代的到来。

  90年代,五大超模则缔造了一个真正的“超模时代”。随后,当Kate Moss的时代告一段落后,拥有迷人曲线的巴西女孩Gisele Bundchen成功登顶世界顶极模特榜首,年进账4500万美元,让她不到30岁就白手起家挣到了将近1亿美元的家产。

  时装和明星真正完美的互动,往往可以被传颂很久,如赫本和Givenchy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持续了终生,他们的友情甚至比起她和任何一任的丈夫都来得长久。但从那之后,明星和时尚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势利”,大多数品牌只会选“当红炸子鸡”。

  经济危机下,时装周其实只想介入普通人的生活。曾经的时尚非常小众,高级定制的望尘莫及以及奢侈品的严格划分,让时尚界神秘莫测。而由于没有受到品牌的限制,时尚博主们的搭配富有新意,他们对时尚的点评中肯而到位。因穿着风格大胆而走红的时尚博主Bryanboy,不仅让Marc Jacobs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款包,他更是成为每季时装周的热门座上客。

  商业与艺术:时尚这门生意不过是话语权之下的产物

  时尚从来都是一盘生意,在艺术与商业的共生中寻找平衡,谋求利益才是最终目标。

  描述时尚圈生存法则的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曾有一段揭露时装真相的精彩情节。主编马琳达教训对时尚嗤之以鼻的助理安迪:“你以为你远离时尚,当你认为你所穿的衣服是自己的眼光与选择,事实却是在许多许多季以前,这房间里的人已替你做了选择。”

  实际上,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买手们预测好流行趋势并采买好材料后,服装设计师就早已把下一季该穿的衣服设计出来了。虽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将T台上的衣服穿上身,但其中的潮流元素却是可以参考借鉴,而如何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精准传达给顾客,买手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个国际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买手团队,一般包括一个设计师、一个面料买手、一个版型买手和一个印花买手。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根据每场秀的流行趋势和流行元素进行整合、分析,并且用手绘的方式进行现场记录,随后会与设计师进行商讨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来年的产品做出最精确的判断——颜色、款式、面料、市场定位、采买计划和采买方向等等。于是就有了7月的艳阳盛夏,纽约第五大道百货公司橱窗已展出花呢外套,或薄如蝉翼的雪纺纱裙在1月的寒风中瑟瑟登场的场景。

  纵观整个国内,还不存在如此分工细致的买手团队,买手还只停留在单一的采购状态。设计版型、面料、印花基本是由设计师和一个买手来完成,这也正是国内服装品牌在设计、面料、版型各方面无法实现高品质的根本原因。品牌买手团队的分工细化,是国内服饰买手品牌的大势所趋。

  曾有人说,现代时装史本身就是一部幕后影响者们互相“勾媾”的历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对于时尚来说,谁能在时尚这个产业链里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谁就能把时尚的关键握在手心里,说到底,时尚不过是话语权之下的产物而已。

  几百场走秀,几十万人次的直接参与,将以上各路人物汇集到一起参加这场盛会的幕后主推手才是影响时装周和时尚的中坚力量,真正在时装周上翻云覆雨的始终是幕后金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