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就是搞破坏
台湾作家颜忠贤有本书叫做《坏设计达人》专门讲述“时尚反骨”的故事。
艺术家的宿命就是不断反叛,喜欢apple还是喜欢VAIO?喜欢山本耀司还是喜欢Jean Paul Gaultier?喜欢安藤忠雄还是喜欢村上隆?统统都有人可能将其砸碎。
我们时代的设计通常会被我们时代的显学、成功学来理解和误解。但凡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都是当时的怪胎,竹林七贤的衣服堪称就是破烂,山本耀司则完全就是胡来……
反时尚才是真时尚:一堆被砸烂的苹果产品
“我们不是反对苹果,而是反对被苹果的LOGO统治了整个生活。”
2012年,两个疯狂的艺术家:数字艺术家迈克尔tompert和摄影师保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折磨并砸烂了数百件苹果产品,涵盖iphoneipad等等。最后又把它们拼在一起做成艺术品。“打着艺术旗号搞破坏”这不是首例,每年全世界各地的行为艺术展上都有人试图砸碎偶像、砸碎经典、砸碎自己。
这些“碎掉的苹果”反对一成不变的时尚,反对那些本以反叛起家的大牌成为生活的枷锁。来自布鲁塞尔的插画师Achraf Amiri的画笔下, Dior、 Hermes、Chanel、GUCCI这些奢侈品牌不再是奢华、不可触及的青睐品。2010年,Achraf Amiri曾为大牌包包们画了一组插画,这些包包里塞满了蔬菜、餐具、垃圾……荷兰新锐设计师Frank Tjepkema则以知名品牌为创作元素,拼贴成金光闪闪的十字架项链,隐喻现代人崇尚名牌、仰赖名牌的拜物心理,还取了个异常响亮的名字——“金光闪闪牌项链”。这位设计师的意思是:“既然爱名牌,就让你一次爱个够!”
即便你生活在一个大都会中,你都会面临着“反对”这座城市生活的抉择。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时,伦敦SOHO区反伦敦的案例。为了追逐某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人们总为那些“惊人的多元”意义以及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着迷。
精英分子的愤怒是在酒会中的共同高级话题:那个来自巴黎的克里斯汀·迪奥的服装定是最疯、最白痴的设计,因为“美国女人已经在经历二战后变得更为随意洒脱了”。增添繁冗细节、乳罩加垫、回复女性特征的阔大长裙,克里斯汀·迪奥的设计当时看起来明显与“时代精神”脱节。
不仅要穿着它,还要破坏它,这才是伦敦的核心信念
如果Alexander McQueen西装笔挺,不再穿破旧的Nike鞋上台谢幕;如果John Galliano不全裸拍照,不再把牛仔裤剪烂;如果Vivienne Westwood有一天也乖乖地打扮成美国第一夫人端庄贤淑的模样……他们还对得起伦敦的精神吗?
至于经典的Gucci背包、漂亮的Prada黄缎小钱包、精巧的CD手提包等等,如今开始和英国名媛产生一种奇特的关系。她们会使用这些手袋,只不过要事先经过破坏。用英国流行的语言来解释,“经过破坏”的意思就是指将名牌与庸俗品混合使用,无论是二手的501牛仔裤、桃红色蝴蝶结、旧的摇滚乐队纪念章、夜光贴纸,还是塑胶的人造水晶……
以素有“手袋破坏者之后”的Luella Bartley来说,她常常在工作室里对价格不菲的名贵手提包大动手脚,缀徽章,钉钮扣,贴贴纸,如此一来,经过她的巧手变化,每只原本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手提包就会变得独一无二;设计组合Preen原本名不见经传,如今却被奉为街头宗师。他们机智地将假发、旧军装钮扣、拉链、图钉等钉缀在一件薄如蝉翼的雪纺衬衫上,让棉布质料的褶皱出现在套裙上。
“柔美的正常的同义词就是有点俗气。”例如,一身跳蚤市场的廉价衣服,配上网眼丝袜再加上昂贵的YSL或Chanel时装,就是最爆棚的装扮。
坏设计达人:
我的成功跟你不一样
伦佐·罗索:谁要卖服装?我们卖的是青年人的牢骚
时尚界鬼才伦佐·罗索的品牌Diesel,原意即柴油机。他是一个反时尚主流的鬼才,从1978年至今,他亲身切入Diesel的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两个核心层面,每个季度都令世人对时尚的理解颠覆再颠覆。他对美国《Paper》杂志说:“我们不是在卖东西,我们在贩卖一种行为方式。我们创造了一场运动……”
“战后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解决啊。”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都可以成为Diesel广告的玩乐对象,反了,反了! Diesel表达其逆反主流时尚姿态的某一季的主题是“青年人的抗议”,抗议的主题并非当今的和平或罢工,却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小题大做,如“种多点花”、“世界需要更多的情书”、“请信任数字13”、“尊敬你妈”、“周末要四天”……他采取纪实摄影的方式,随意地把这些处于抗议浪头的青年人拍摄下来做成平面广告页面。时尚评论家看到这季度的广告出来时都大惊,这个牌子还是在做服装的吗?
Martin Margiela:八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我的高级定制秀就是废物利用展
一直以来Martin Margiela被奉为解构主义大师级别的设计师,然而“解构”并非面子工程的噱头,八双棉袜组成一件套头衫、用扑克牌缝制成一件全新的马甲这些伎俩并非Martin Margiela的首创,他的解构精神,应当从更深的理念层次去体味。
面对时尚圈的占有欲,Martin Margiela的对策是逆流而行,直接解构“时尚”本身。品牌做大了是奢侈品牌,奢侈是什么?精致、高级,容不得一点廉价与粗糙,Martin Margiela就执拗地把这些规矩全部丢开,他的高级定制秀场简直是废物利用展会,充斥着各种边角料,甚至拖布、彩带、松紧带……对于既定等级的蔑视让Martin Margiela看起来如此独特,如果你买账,就不得不反思在拜物教中自己膜拜的是创意还是那些归根到底虚无缥缈的态度。也许一切都只是表象而已。
川久保玲:犯贱就是时装精的通病
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除了冬菇头叫人眼熟外,一向拒人于千里之外,低调得“不好惹”,她禅,它黑,她冷,它怪,她深奥,它难穿……这是一切80年代名牌时装酝酿出来的“前卫”时装产物与“犯贱”时装精心态的延续。但是,川久保玲有雄心壮志,Commes des Gar ons又多一层设计上的“突破”。
因为,“前卫”到经得起考验,它就升华成了一种经典,是很难退潮流的;而“犯贱”往往是时装精的通病,有折磨才有乐趣,有种自己知道了一件秘密的窃喜。
■荐品
Malcolm Mclaren和反时尚的三件时装
英国朋克乐队Sex Pistols经理人Malcolm Mclaren 曾说过:“我是60 年代的产物。我只知道捣乱,不知道别的。”喧闹而不可思议的1970 年代,是服装、时尚和反时尚的奇迹,宽松长西装、用鸡骨拼出“Rock”字样的T 恤、蓝色麂皮厚胶底鞋和马海毛套头衫成为永垂不朽的时尚传奇。
1、小混混西装:就是要把新衣做得像旧货
小混混爱穿的那种西装(天鹅绒翻领的宽松夹克和烟管裤),它代表着我们所关注的文化:废墟、有纪念价值的物品、旧式生活用品。你会对不穿上衣的女人司空见惯,别的男男女女也只穿衬衣衬裤。他们不是想色诱别人,而是要表达愤怒。按照新的设计理念,我们把衣服做得像旧货似的。
2、束缚裤 :诡计必需外衣,真理却爱赤裸
上世纪70年代Malcolm Mclaren的SEX商店要如何装扮大批的反叛青年呢?他们设计了自己的军装长裤。在曼彻斯特一家旧工厂找到一种闪亮而厚重的黑色面料,英国铁路公司从前就用这种面料为其搬运工做制服。在两条裤腿之间加上一条皮带,把膝盖连在一起,又在裆部装了一根长长的拉链,从前片一直延伸到后片——一旦把它拉开,你的身家性命可就全暴露在外了。我们的束缚裤让人联想起街上那些讨厌的变态暴露狂,它是一份反禁欲宣言,叫做“勒德分子(Luddite)”,以此与高街时尚和消费主义抗争。我觉得用束缚裤作为品牌员工的制服,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3、T恤:在上面踩来踩去,想尽一切办法作践它
Malcolm Mclaren 和朋克时代的T 恤就是移动的思想载体,一堆反抗口号。给它们染上不同的颜色,在上面踩来踩去,想尽一切办法作践它。我用标语给它们润色:禁止禁令、讲讲理、唯有无政府主义者最美、要做爱不作战。一块雪白的、簇新的面料变成了一件看上去原始粗野的物品。它并非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时装,而是以思想形式出现的时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