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老手艺地图
■老手艺系列②
技艺精湛的手工产品引发了流水工业时代的消费者对纯手工的眷恋,不过到哪儿去学习这些老手艺成为问题。老手工品的制作过程又是如何?汪涵等一批名人用详实的文字或身体力行的经历将这些带着优雅文艺格调的老物件制作方式重新纳入现代人的生活视野。
著名节目主持人、《有味》作者
“木匠”汪涵:一只木桶上的有味生活
老手艺传承:糍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杆、墨条、香干等制作
《有味》记录了汪涵寻访湖南、北京等地的“现代隐士”,拜访各处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的过程,用老散文的笔法,描写了糍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杆、墨条、香干等物件的制作方法。
书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长沙附近的小镇靖港,汪涵那些靖港的师傅和朋友们写毛笔字,搞篆刻,养虫子,做木工,玩核桃或葫芦,那里的木匠午睡醒来总在同一个时间,摆开自己的工具,打开他的窗户;豆腐作坊,开磨的豆香蔓延到整个石板长街……鸡毛掸子、木盆、豆腐干、古琴、木盆、油布伞性这些寻常小物件的制作过程则完整成一部漫长的故事。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汪涵如此记录一个木盆的味道:“一个澡,木盆让人生的最初啼哭变得安静,诺亚方舟也无非是一只大木盆。”
在汪涵的笔下,“刨花像浪头散开,消失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木盆师傅站在无边的刨花堆中,血气随着手上的青筋一路奔腾 ,随着绕锯、平铯、推刨、平槽、劈蔑刀这些工具,贯通到木工、钓鱼、吃饭这些生活琐事,贯通到木头的每一个疙瘩、每一丝纹理之中。木盆制作步骤则为,开料,将树木切成几段,再劈成小块。用切割机将木板切割,去掉树芯和树皮,去掉质松和不好的部分;打磨,将木板两面打磨光滑;制作,开始做桶,先将木板上端固定,然后用铁皮框住;烘烤木桶内部,大约烘烤五分钟后,用水雾喷桶内桶外的中部;将木桶的下面固定,然后用铁环箍住;通过挤压,将下面木板压至严丝合缝;冷却抛光,将铁环全部固定后,自然冷却木桶。抛光木桶外身,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
汪涵介绍传统浴桶做法,需将桧木刨光,相当费时费工,不少市面上的浴桶是以机器研磨,虽然外表差异不大,但刨光的桧木会发出香味,历久不衰,用机器研磨的成品就相对逊色许多。桧木浴桶的最大好处是有保温的作用,热水放进桧木浴桶一两个小时都不会变冷,而且桧木有益于身体的天然芳香,还有防虫蛀的效果。购买木桶三日内将木桶蓄三分之二桶水浸泡八小时,含水率必须保证正常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都会比一个人更为长久地活着,它们比其他复杂的东西,更值得去记录。”《大品般若经》里有云:“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汪涵笔下的老手艺大多都有不可说的意味在里面。
比如,折扇。汪涵在书中记录:我买那把折扇时,玩了几个月也不见变色,觉得自己没有找到风骨。后来我打电话给老艾,他娓娓告诉我那扇子是生骨,要经常拿在手里盘玩才能先去掉里面的火气。盘玩之前还要先洗手,等手上的潮气挥发干净后,再把扇子放到手上抽拉,待手上的热量传上去就差不多了。这就和玩玉,玩石头等非常类似。而“玩”这个字此刻都非常的不简单。
中国手工艺的精髓就在此处。器物都带着一种温和的人性,简单的竹子,木头,石头都可能在你手里变换颜色,气质。于是,冷冰冰的器物也成了身边的老友,所谓养玉,养扇子的养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那些个老手艺做出来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个沉默的朋友:糍粑的制作带着亲情的味道,油布伞的出现则是因为“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
著名图书策划人、万圣书园创办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
甘琦:手工装订是一门“死去的艺术”
老手艺传承:书籍装帧、古书修复
2001年赴美就读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期间,出版人甘琦学会了一门手艺:做书。此做书非彼做书。非组稿、设计印刷,是实实在在的手工活儿。
甘琦学做书的地方是一家叫Ars Obscura 的工作室。译成中文则是“隐藏的艺术”。工作室十分有藏匿性,位于西雅图市中心一幢新英格兰式的石制老建筑的地下室。甘琦是在游历了“地下西雅图”某个傍晚,沿着满街的画廊和旧书店,迷迷糊糊走进了这家“隐藏的艺术”的。
一年后,为了克服西雅图的冬天,甘琦来这里学徒。这是一家书籍装帧和古书修复的作坊,继承的是欧洲传统的手工装帧工艺。店老板约耳,一谈起纸张、羊皮和烫金书脊,立刻殷勤风趣,简短地告诉甘琦买一把折纸骨柄,六七块钱,大学书店雕塑部有售,外加一本书,每周五从中午工作到晚上。
第一天上工,甘琦的任务是改造那把新买的折纸骨柄,用约耳的话说,就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起初甘琦看不出一把二十公分长短、餐刀形状的白尺子有什么可改造的。等约耳让她观察了他的那把我才发现其中奥妙。首先,尖端部位是不对称的,一边陡峭一边圆缓,陡边的立面偏厚以至形成一个狭长的平面,折压时更易平实,缓边则薄如刀锋,便于处理沟沟角角,但因所有的棱角都被打磨得光滑圆润,所以初看看不出任何名堂。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那把,甘琦发现所有这些微妙的变化和过渡都没有,对称呆板,一览无余的样子。甘琦了解到约耳师傅那辈连重型设备如压书机、裁切刀都自己做,而且是从液态金属开始。
一个下午甘琦先是在约耳指导下把骨柄固定,用粗锉刀锉出大形,然后用细锉刀微调,再取下来,在工作台上贴好砂张,开始打磨,先是40粒的粗沙纸,然后换稍细的80粒,然后120,240,360,直到2400粒。眼看着骨柄在自己手下先是变形、变糙,随后又以新的体态渐渐出落得珠圆玉润,骨柄重现真身。
其后,学习锁线、裱糊、选用皮料、制作精装函套。甘琦领悟到了,手工书本制作过程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每一道分割细密的工序是如何必不可少又恰到好处。“这个过程就像植物的生长,暗含着某些天定的法则,你必须给它足够的时间,让该发生的事件发生。”
CHANEL首席设计师
卡尔·拉格斐:奢侈大牌们的“拯救小手”运动
传承手艺:纽扣、刺绣、羽饰、花饰等
穿透玻璃的阳光慵懒地撒在巴黎一间有些拥挤的房间里,房间里几个喜爱阳光的法国人却无暇顾及。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面料、针线,还有兀鹫、天鹅、孔雀和驼鸟等飞禽的羽毛。当然,在这中间,你还能找到大量KarlLagerfeld 的设计草图。这些趴在桌子上一针一线做着细致缝纫工作的工艺师们,被称为“羽毛工人”,在这家面积并不大的Lemarié 工作坊,流传出了时尚舞台上每个有关羽毛的传奇。
Lemarié成立于1880年,是法国现今保存的唯一一家羽毛工坊,于1996年为CHANEL纳入旗下以粗呢、皮草、缎、纱、塑料甚至纸板为原料严格制作着CHNANEL标志性的山茶花,每一片花瓣、每一枝叶片都是由手工匠经过裁剪、折压、熨线再按照样本制作而成。据说,这里每年为CHANEL供应2万朵山茶花。当然,羽毛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从南非进口的鸵鸟毛、天鹅毛、孔雀毛经过染色、剪裁等手法点缀在高级定制礼服之上,与蕾丝共舞,在模特行进间,摇曳出独特的浪漫姿态。
除了羽饰师父,香奈儿的刺绣、花饰、织带、鞋匠老手艺人分布在巴黎各个角落。在距巴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村庄里,住着一位75岁的乡下老太太Raymonde Pouzieux,身怀斜纹软呢“辨线”绝技的她独自一人过着种草养马的田园生活。在Coco Chanel 时代所有的高级订制斜纹软呢外套的修边都由她完成。每年时装发布季前夕,她都会接到香奈儿公司派专人送来的布料,请她为高级定制礼服制作织带。
老太太也从没见过卡尔设计的服装款式,她只要看到送来的面料,自然就知道该把织带做成什么样子。她会先把面料拆散,把不同颜色的经纬线分别抽出,再重新组合,最后用她自己发明的一种木头织机,做出独一无二的织带。
目前,巴黎几家有名的手工坊如配饰珠宝坊Desrues、羽饰坊Lemarié、刺绣坊Lesage、鞋履坊Massaro、制帽坊Michel、金银饰坊Goossens 、花饰坊Guillet 已被Chanel 收购……他们赋予了Chanel 无与伦比的美艳,Chanel 也赋予了他们新生。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