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风尚 > 时尚 >

百年奥运女装史

2012-08-11 10:56 未知/ □杨梅 /

  服饰的变迁是一部历史,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它是这个时代进步、文明、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象征。它在记录历史变革的同时,也映衬着一种民族的精神,传承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女装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奥运会对女装、女权的贡献功不可没——1916年的奥运会上,女裙出现在运动项目中,将女人露出大腿合理化;到了1920年,漂亮的布斯小姐,用两块白棉布手帕和一条粉红色丝带制作成一件胸罩,穿着它去参加了奥运会,奠定了比基尼的雏形……

  奥运会上的女装不止在时尚圈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更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有力推手。 (本专题52-55页)

  女人的奥林匹克:以运动的名义露出大腿

  如果单单从时装艺术角度,把一百多年的奥运会中的运动员、裁判、教练,甚至观众都打包起来,似乎也说不出和时尚有什么太大的直接关系。

  但时尚的品质始终是消费文化里最有锐度的东西,隐藏在“物质”后面的是各种说法与观念。一百多年的时间,时尚其实是各种观念元素的博弈,任何个体设计师的脱颖而出其实是一种时尚观念的胜出——如果从这个角度定位奥运会与时尚的关系,奥运赛场堪称时尚潮流最功不可没的推手。

  奥运会之于女装的意义不止创造出了某件服饰的大量流行复制,在某种款式色彩的背后,更多的是被广泛接受、认可的新型女性穿着形态。

  在进入20世纪之前,男装与女装在性别上的区分是十分严格的。女性不可以穿裤装,露出双腿被认为是非常失礼和道德败坏的行为。奥运会的赛场最直接地见证了这一场较量。女运动员为了争取身体的自由,从最初的试探到勇敢挑战,再到自由裸露,经历了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代奥运会举办到第二届,才开始在赛场上看到女性的身影。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女性运动员终于作为表演嘉宾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这届奥运会共有参赛运动员1330名,而其中女性运动员只有可怜的11名。

  此时巴黎运动场上是这样的情形:女性运动员只是参加了一些表演项目,比如高尔夫。这样的贵族运动原本就是名媛贵妇们周末郊外狩飨时的保留节目,当时女性运动员的服装跟她们平时参加上流社会郊游时并无大异,平顶带繁复头饰的礼帽、蕾丝花边的长袖衬衣,束在长过脚踝的裙子,连鞋子都看不见。

  1910年前后,一连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生事物的出现,翻开了百年时尚史新的一页。同样,那个年代的奥运会也开始走上了时尚的舞台——奥运会也成为潮流和女性自我意识最大的启蒙地。

  1910年,巴黎人发明了管状口红。迅速的,这一时尚单品被传递到奥运会上。在1912年的奥运会上,女子短跑选手芬妮就在自己的唇上染上了这样一抹淡色。这抹淡红让芬妮的嘴唇好像害羞似的楚楚动人,十分受人瞩目。奥运会后,她很快被各种时尚媒体邀请去拍摄大片,顺利地完成了从运动员到模特的身份转变。

  而到了1916年的奥运会上,女人则干脆以运动的名义让穿裤子合理化,彻底露出腿部。这一年,女裙开始出现在运动项目中,随着现代化简约潮流风靡而至,女裙开始了延续百年的变短历程。而短裙也确实提高了奥运成绩,那届奥运会成为历史上女子破纪录最多的一届。

  一枚胸罩的女权使命

  女权的剪刀剪断了女人的长裙,同样也脱下了束胸衣。

  纵观百年,除了裙装,女装的最大变革在于紧身胸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04年,法国设计师保罗·波列特参照东方和古典欧洲的风格设计出新款女装,从此结束了紧身胸衣长达200年的历史。

  现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民运动风潮,让女性意识到不能为了过分强调身体曲线而牺牲健康,健康是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而这一观念得以广泛传播流行,则还要归功于奥运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女性开始崇尚运动,沙滩装、泳衣、网球服频出花样,裤装也出现在女性衣橱里。泳装的发展史反映了与道德观念有关的身体习性关系。

  1909年,时装界的传奇人物香奈尔女士设计了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泳装,一种有袖子和护腿,类似儿童睡衣的连体服装,彻底结束了“女人的体面”。一些国家政府通过法律严格禁止穿着“放荡”的服装,有些妇女因为没穿丝袜、鞋子或长裙而被罚款。

  一切似乎都在期待一个偶像的出现。斯贝拉这时就出现在了奥运的赛场上。1912年斯德哥尔摩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她露着小腿奔跑的英姿成了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之后她的运动、生活、风流逸事乃至儿时趣事都被时尚界关注。她成了体育界第一个世界性的时尚偶像。

  一战打破了老套的社会形态,而这时候出现的尼龙袜成了美国一种反战的象征。很多大牌的艺术家都穿着尼龙袜大胆地走在大街上,但是这些活动都局限在某国或者某个地区,只有斯贝拉将尼龙袜的魅力放射到了全世界。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用100万美元请到了已经退役的斯贝拉,为一部影片担任主角。这是电影、明星与运动的第一次握手。当年在奥运会上与斯贝拉同场竞技并取得奖牌的,很多人都成了运动场上大师级的人物,可是只有斯贝拉成为了偶像。

  而到了1920年,漂亮的布斯小姐,用两块白棉布手帕和一条粉红色丝带制作成一件胸罩,穿着它去参加了奥运会,这让人们感到惊艳无比。顺应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自由独立的追求,欧洲迈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混乱而又刺激的时代。

  运动装的“社交冒犯”:

  女人可以在任何场合穿成莎拉波娃

  乒联、足联、羽联都在鼓动自己旗下的女选手向网球学习:“让我们的姑娘穿得和莎拉波娃一样性感。”

  网球裙,则堪称另外一个奥运会场上的特殊产物。从1936年,美国选手海伦·雅各布斯首次穿着短裤进行比赛并轻松获胜,赛后她表示“我的胜利一半要归功于我的这条短裤”;1979年,18岁的琳达·西格尔第一次穿着吊带网球裙亮相温网,虽然这样的装束在今天已屡见不鲜,但在当时却无异于重磅炸弹,这一前卫的创意立刻点燃了观众的眼球。

  虽然没多久琳达便被美国传奇名将比利·简·金击败,但她却是那届温网的印象之星。从此,“性感”一词正式与女子网球相融,观众们也自此知道网球场上的风光远不止来回击球。

  20世纪90年代后,女子网球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期”。色彩缤纷、款式各异的各类网球裙、网球套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镂空、蕾丝、前胸留洞后背漏网,并辅以最新的高科技成果,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女子网球服的进化趋势正在向“领口越来越低、裙摆越来越短、布料越来越少”靠拢。

  看网球,看女选手,看女选手飞扬的裙摆。经过百余道年轮的打磨,如今的女子网球服实质上则带有从女权到女性道具的退化,莎拉波娃社会领域中的运动成就和她的生物特征、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到底哪个重要已经没人说的清。

  不过,网球裙的贡献在于普及化:彻底的作为一个时尚造型出现在任何场所,而非仅仅局限于运动场。

  二战后,由于物资紧缺,人们的着装观念再度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用料一省再省,工序一减再减,成本一降再降,服装正走向大众,走向平民,消除了等级差别。各类混纺的面料开始用于运动服饰的设计当中,纯棉的针织面料已经十分普及。

  20世纪60年代后,在主张“反文化”、“反潮流”、“反权威”的思想潮流中,服装由于突显设计师的个性主张而具有艺术表现的魅力。运动衣开始产业化,运动品牌也随之大众化。产生于德国的阿迪达斯和创办于美国的耐克作为运动品牌的早期代表,各自具有明确的品牌特征。赛场内外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品牌,品牌取代了传统的服饰级别而成为新时代穿着者的财富、品位的象征。

  从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始,运动服装以时尚的状态全面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时候,整个世界正处于一个比较富裕和强调彩色视觉时代的前夜。

  此时,适合制作运动服装的新材料也层出不穷,此时,人们对运动服装也开始有了新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时髦,一种区别于一般服装的,更前卫、更青春、更能招徕异性眼光的时尚。自那个时候起,身着运动服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开始在世界的大街小巷中出现。

  “可以在任何场合的任何时候穿着”,成为新时代时尚的标准。运动装在设计上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女性在日常运动装领域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绸缎、亮钻、连衣首饰,在运动外套中运用内衣的元素,轮廓凸现性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