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服务生”周智勇
他是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的获得者,他的名字和《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决战刹马镇》等作品写在一起——他就是总自称为“电影服务生”的济南编剧周智勇,以小成本喜剧片的大智慧,淋漓尽致地触碰大时代。
周智勇觉得自己很幸运。
“感谢我爹我娘给我一个好八字。”说这话的时候,这个35岁地道济南男人的最新身份是“新锐青年导演”,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电影节上,创办了3年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CFPC)在两百多个项目中筛选出了9个中国导演新项目,周智勇的作品《钓大鱼》“基本是个冠军”,他说:“拉投资这些痛苦的经历我都幸免了。”
这也是周智勇作导演的第一次尝试——天上当然没有这么多叫做“幸运”的馅饼。所谓薄发,必然有厚积。
小成本编剧的大智慧:“我做的每一部电影都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
2006年横空出世的小成本制作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让一批年轻的主创团队一夜之间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旗帜性人物,影片编剧之一周智勇因此获得当年台湾金马奖编剧奖,这也是他中戏毕业后参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
“虽然起点挺高,但也确实遭了不少罪,在学校里学的东西,一应用到实践当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写‘疯狂’系列简直脱了层皮。”
周智勇却形容那时的状态是“整天苦哈哈”:“导演宁浩的工作方式和别的导演完全不同,他习惯把几个人关到一个小黑屋里,带足了香烟和吃的,一关就是几天几夜,每个人先讲故事,然后说观点,再由别人反驳、掐架,最后发展到攻击,本子基本都是这么攒出来的。到最后每个人都被榨干了,还要挤一挤。”
把老百姓熟悉的那点鸡毛蒜皮的世俗问题弄出“花活儿”,这是小成本电影的大智慧。作为编剧,周智勇的智慧来源于生活。“中戏给我最大的是审美高度,但是出了学校,是要落地的,不能只在云端上呆着,看不到人,只能看天上人间。”
他用济南话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在济南火车站,一个等车的男人被一个女孩蒙住眼睛了,“你猜我是谁?”“你是小蜜?你是俺同学?”那个女孩把手拿开的一刹那,男人本能地有一个短盲时间,完了才发现自己行李都不见了!男人苦笑,“这帮人太聪明了”。
这一段成为了《石头》中的经典情节。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万象丛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周智勇和同伴们把人们生活中所熟悉或者忽视的民间生态和社会心理,巧妙地加以铺排呈现:小军在床上和道哥女朋友谈心,“肥水也没流了外人田啊?”;大盗麦克用绳子从梁上悬下来偷翡翠,绳子不够长,不由感叹“奸商!”;麦克疲惫不堪地从罗汉寺脱身,给秦秘书打电话:我的招牌是讲诚信……
“我做的每一部电影都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周智勇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敏感,淋漓尽致地触碰大时代。
“剧本写的是什么,每天就在什么样的梦中度过”
拍有中国特色的娱乐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折腾了这么多年,大众突然发现除了冯小刚,还有一块让人如此兴奋的石头。不甘寂寞的观众忽然发觉出小片的好来,纷纷寄希望下一部或者下下部能扮演起以小博大的英雄般角色来——
“疯狂的赛车”应运而生。
珠玉在前,周智勇形容这是一部让他“不停的恐慌紧张,始终处在焦虑之中”的电影。
“由于时间紧迫,我晚上说梦话居然喊出‘皇上,奴才给您请安了’,当时并没有在写古代戏,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说,我妻子告诉我时我都很纳闷。”
“在写‘杀妻’那段时,我天天研究怎么杀人还不露痕迹。还有一次我们在饭店吃饭时,聊怎么抢银行的剧情,聊着聊着旁边桌的客人就总看我们。我们几个编剧也没注意,继续聊,后来老板差点报警。”如此这样的戏剧性情节,周智勇列举很多,用他的话说,“编剧的生活,每天就是在各种梦中度过的,剧本写的是什么,每天他就在什么样的梦中度过。”
从“疯狂系列”到最近担纲编剧的《决战刹马镇》,周智勇似乎一直是走荒诞喜剧片的路线。生活中“爱穿花衬衫,戴项链”的周智勇,也是一个“颇具喜感嫌疑”的人,曾被自己家小区看门的当作“小混混”拒之门外。
《疯狂的石头》得了金马奖之后,周智勇掩饰不住自己的狂喜,但转瞬间又怕自己是灵光乍现,于是开始如履薄冰,诚惶诚恐。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不得不发泄出来:“手机上有一个分贝器,可以冲着手机喊,喊的声音特别大,但分贝器出来声音特别小,情形挺搞笑的,后来发现是自己不会使用,精力就转到研究手机上去了。”
“疯狂编剧”背后的文艺腔
周智勇很喜欢称自己为“电影的服务生”,这得益于他在考到中戏之前那段“钓鱼台国宾馆服务员”的经历。
《决战刹马镇》上映后,有人说周智勇身上“有一种诗人般的闷骚气质。”对此,他反复强调的观点是,“我很清楚,我是电影的服务生。以前我是做服务员的,就是为来吃饭、喝酒的人服务,现在当了编剧导演,变成了店长,还是‘为人民服务’,只是这个消费是观众来给。做好这个工作,就会比别人的小费拿得多。”
“我只是在扮演一个编剧。”他说。
这个观点其实解开了周智勇的电影成功最本质的原因。说白了,他首先把自己当成职业编剧,而不是一个充满了个人表达欲望的“艺术工作者”。于是他千方百计地要让观众觉得好看,他用层出不穷的笑料保证决不冷场;他的烦恼不是怎么突出个人表达,而是如何准确地抓住老百姓生活的脉搏。
但正如周智勇的喜剧背后总有深思和现实,在这个35岁的男人身上,你仍然无法忽视那股若隐若现的电影情怀。
所以他当了导演,在《钓大鱼》里讲述一个“特别温暖、特别晴朗的喜剧”。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