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方舟子
十年前,他把“基因皇后”陈晓宁赶回美国,十年后,他揭开“打工皇帝”唐骏的新衣。最近,方舟子的“打假”对象是“水下闭气”的红人李一道长。将鲁迅作为精神楷模的方舟子就像勘透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一次一次地,单挑那些凡人仰望的学术泰斗与商业偶像,成多败少,树敌无数。
不做德先生,只做赛先生
几个月来,与唐骏及唐骏支持者的死磕,让更多人知道了方舟子的名号。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的,前面一大群人在落荒而逃,后面是方舟子和洪水在追赶——题目是“方舟子来了”。
这一切似乎来得偶然。
事实上,从高中开始,方是民就已经是方舟子了,他的笔名更广为人知。“方舟”,古文里的意思是两条船并在一起行驶,“方舟子”的意思就是脚踏两条船的人,踏的是科学和文学的船。
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后,从1995年到1998年,方舟子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结束这段经历前,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去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上班,另一条就是去大学当教授。
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在全球传播开来,中国网民人数越来越多,他创办的新语丝开始为国内网友们关注到。方舟子决定转行——当科普作家。因为科学与文学,都是他熟谙和热爱的领域。
事实上,直到今天,方舟子并不愿意被称为“打假斗士”,而更愿意说自己是科普作家。
1998年,方舟子第一次回国,这时国内还在热衷特异功能,一些气功大师受到追捧,书店里制造外星人和百慕大三角神秘故事的书籍卖得很火,方舟子觉得,他要做点什么了。
1999年5月,借助新语丝,方舟子组织了对“法轮功”的批判,在网上发起了支持何祚庥院士的签名。2000年,方舟子正式介入学术打假。
自此,风波不断。
2000年8-9月间,“新语丝”揭发“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2001年1月,揭露“核酸营养”骗局。两次轰动全国的学术打假开始令他成为众多知识界人士关注的热点。是年,方舟子出版《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直言不讳批判中国学术腐败。
2002年11月,方舟子批判北大“科学传播中心”是“反科学传播中心”。2003年2月,发布“中医骗子论”,为此与中医界人士论战不止。
数年来,方舟子和他的“新语丝”,就像勘透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一次一次地,单挑那些凡人仰望的学术泰斗与商业偶像。他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坏了太多人的好事,也赢得了“斗士”的美名。
有人认为他打假是冲着名利而来。“走上这条路,我想还是性格使然,看到那么荒唐的事情没有人出来揭,我自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是一个有着真相洁癖的人。”方舟子说,他没有发财的欲望,能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够了。他又说,其实在国内,单论收入他还是不错的。
作家方舟子差不多每年都能出书一本,除了写书带来的版税,他在《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新华每日电讯》有专栏,与《健康管理》、《大众健康》也有相对固定的合作。但他不愿意被别人管着,作协曾邀请他加入,他拒绝了。方舟子欣赏的是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那样的工作状态。
在泥沙俱下、百病丛生的学术泥淖里,最终的胜利似乎并不属于他。“被处理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不了了之。”比如,“基因皇后”陈晓宁被揭露后,就回美国去继续当她的技术员去了。比如,曾被各大媒体披露过的营养核酸,“这个东西至今也还在卖”。
但十年苦战,套路渐成,对唐骏发起炮轰之前,方舟子已是轻车熟路。
一次次捅破知识界的剽窃与欺骗,一而再挑战学术权威和商业神话。“没有方舟子,中国学术腐败将比现在严重得多。”这是他的一个“论敌”对他的评价。
战斗让他获得了声名,也雕塑了他的性格。
争议方舟子:“在一个成熟有效的学术机制建立之前,中国无疑需要一大批更加理性、客观、公正的升级版方舟子”?
方舟子讨厌做生意。
1994年新语丝成立时,中文世界对网络的关注并不高,这也是全球最早的中文网站之一。有人找到过方舟子,想商业化他的这两个平台,他拒绝了。再后来,“新语丝”最终被他注册成为了非盈利性机构。
方舟子没有中国户口和身份证,他手里拿的,是美国的绿卡,此前他是中国美国两地跑,最近两年才稍微安定了一些,但他说,以后还是要回美国去的。
在唐骏事件之外,他也在跟进汪晖抄袭丑闻,写了一篇文章叫《汪晖抄没抄,小学生都知道》,而新语丝上涉及朱学勤造假传闻的投稿,他早已经公布了出来。
他不忌惮汪晖,也不崇拜朱学勤。在学术打假这件事上,方舟子历来被认为六亲不认。
方舟子质疑过中国科技大学前后两任校长,炮轰过他曾就读的生物系好几名教授学术不端,他的老师出面斡旋过,也被他一一反驳了回去。
“朱清时跑了一趟西藏,就开始宣扬迷信。现任校长侯建国,他儿子去年高考差了很多分,是靠权力录取进去的。”
连续几件这样的事情出来,不光母校老师讨厌他,连他的同学们也开始对他不满了。
方舟子倒觉得无所谓,他不能理解的是,一所大学某教授造了假被揭露出来,人们不觉得是造假者在给机构抹黑,却认为是打假者有问题。
方舟子的六亲不认还体现在,他对媒体以及支持者的态度上。
2005年年底,方舟子炮轰于建嵘,并因此与南方周末交恶许久,一时间剑拔弩张。近几年,方舟子对一些记者以及一些媒体机构大加挞伐,甚至上纲上线,有时仅仅是一两句话的意见相左,就能引起方舟子的狂怒和批判。他赢得了“斗士”的美名,也背上了“疯狗”、“文革遗风”、“精神分裂”的恶名。
甚至曾有人根据他的文章整理出《方舟子脏话语录:一个文化流氓是这样炼成的》。“有人说我偏执,这要看怎么理解,如果说做事认真叫偏执,那我就偏执了,而且还会一直地这么偏执下去。”
事实上,在方舟子之前,我们也确实没有多少单枪匹马的“冷面杀手”来警示那些堂而皇之地骗取声名和金钱的学术骗子。
“在一个成熟有效的学术机制建立之前,中国无疑需要一大批更加理性、客观、公正的升级版方舟子。”文化学者朱大可这样评价。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