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旧闻 >

中国女飞行员往事

2009-06-22 22:50 《齐鲁周刊》/ 瑞风 /

    4月2日,中国空军首批16名战斗机女飞行员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并将很快转入国庆阅兵训练,驾驶歼击机参加空中受阅。


    翻开中国的近代航空史,从1909年9月21日冯如女士驾驶自制飞机试飞成功开始,迄今为止,中国已是世界上拥有女飞行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抗日救国,匹妇有责”


    1939年的一天,美国旧金山机场人山人海。


蓝天上,一架橙红色飞机时而翻转,时而紧贴地面呼啸而过,回旋一周,在停机坪徐徐降落。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机舱里走出来一位风姿绰约、面容秀丽的中国女子,她站在高高的舷梯上,微笑着向人群致意,开始演讲:


  “我亲爱的骨肉同胞,亲爱的美国朋友们,多蒙你们隆情厚意,感佩难忘。现在中国正受蹂躏,中国人民正在战火血泊中挣扎。国难当头,应急图拯救,小妹环飞美洲宣传抗日,征求募捐,以尽匹妇救国之责……”


  演讲被激奋的掌声一次次打断。机场上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均被这个中国女子的精神感动。这位驾驶飞机在美国开展飞行募捐、号召民众支援抗日的女子,就是当时名震海内外的爱国女飞行家李霞卿。


  这位1911年出生于广东海丰一个富商家庭的女子,从小胆识过人。骑马、驾车、游泳、舞蹈样样精通。早在1926年,李霞卿(艺名李旦旦)因成功出演电影《玉洁冰清》女配角,成为红极一时的影星。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霞卿观看了巴黎的飞行表演,被飞翔的魅力深深吸引,从此,她便与蓝天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般人观念里,飞行是男人的事,似乎与女人无缘,我就是想做女人不大做的事。我到这里来,就是让世界知道,中国女性不但能在地上走,而且能在天上飞。”随后不久,李霞卿被瑞士日内瓦科康塔纳飞行学校破格录取。


  一年后,李霞卿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成为第一个拿到瑞士飞行执照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东方蜻蜓”。


  1939年,祖国陷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救亡之中,满怀爱国热情的李霞卿在南北美洲,驾驶着橙红色“新中国精神号”单翼轻型飞机,开始了“抗日救国,匹妇有责”的爱国募捐飞行。从1937年至1940年,李霞卿共环飞全球300多个城市。


  长期以来,一些错误传言称李霞卿1940年在一次飞行事故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而实际上,她在纽约的美中救济会工作直至1945年,于1998年在美国逝世。

 

“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1950年,新中国决定培养自己的女飞行员。1951年4月,第一批从空军预科总队及华东军政大学选调的55名女飞行学员,被集中到牡丹江第七航空学校,当时18岁的秦桂芳就是其中之一。


  回忆起当时的教学条件,今年76岁的秦桂芳老人仍感慨万千:学习航理课没有地球仪,就用苹果代替;学驾驶飞机时,她们东拼西凑,凑出完整的飞机保证训练,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和一副轮胎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飞机上没有通信设备,就在飞机尾巴上挂根红布条,提醒空中其它飞机和地面指挥员,起飞着陆也只靠旗号和地面标志来完成。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航空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


  而1952年的“三八”妇女节,对于秦桂芳来说,更是终身难忘。


  这天上午,朱德、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和北京市民共7000多人,还有50多个驻华使节和大使夫人等来到北京西郊机场,观看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


  11时45分,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升空,女飞行员们分别启动飞机滑向跑道。由于秦桂芳飞行技术精湛,领导安排她作为机长驾最后一架飞机压阵,这是因为在最后要保持好队形相对困难。6架里-2型飞机一架跟着一架起飞,以单机跟进的严整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这时正在中南海办公的毛泽东走出办公室,大手一挥,高兴地说:“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正从我们头上飞过。”


  当月24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14位女飞行员。谈笑间,毛主席问当时在场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她们都成器了吗?”刘亚楼回答说:“都成器了,能够独立执行飞行任务了。”毛主席听后频频点头,用湖南方言风趣地说:“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随后又语重心长地说:“要把她们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训练成表演员。”

 

穿越蘑菇云的“铁翼飞天女”


    1966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大漠上空腾起一朵壮观的蘑菇云,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半个小时之后,女飞行员于富兰和战友驾驶伊尔-12型飞机,2次穿越蘑菇云。


  事实上,第一批女飞行员组建不到一年,即被委以重任,飞过鸭绿江,赴朝参战,执行空运任务。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飞行员们在战争中经受了炮火硝烟的考验,为中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铁翼飞天女”。


  不仅如此,这批女飞行员,哪里需要她们就赶赴哪里,哪里有危难她们就出现在哪里。


  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大兴安岭发生一起惊动全国的百余名筑路工人被大雪围困的事件。当时被困工人断粮,牲口断料,情况万分危急,秦桂芳机组冒着严寒,连续40多天到灾区空投,将工人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女领航主任王善富、通信长任庆芳与机组同志一起将周恩来总理送到震灾地区。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女飞行员武秀梅驾机将领导人送到灾区现场。


  女飞行员不是一朵供别人欣赏的花,她们的飞行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人驾驶的飞机突遭重创,但安全返航;有人夜航遇险,但幸免于难;有人罹患重病,治愈后坚持重返蓝天。她们那些鲜为人知的事迹,女飞行员中第一位将军岳喜翠、第一位作家苗晓红、第一位试飞员张玉梅、唯一的母女飞行员董锁箴与刘宇环……直到最近几年才渐渐浮出水面。


  实践证明,她们不是表演员。


(文据新华网、人民网、《东南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