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惠萍:对“问题儿童”父母应该怎么办?
生命并不止于生老病死吃穿用度,人的成长变异、人的精神归宿,同样是我们不停思考、自省的生命话题。
儿童的权利、生育文明的真正涵义,是著名华人亲子教育专家陆惠萍一直致力宣扬传播的理念。孩子不是天生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3月24日由《齐鲁周刊》发起、鲁能领秀城主办的“鲁能领秀城第二届教育大讲堂名师名讲活动”在济南鲁能领秀城售楼处举办。本刊为此专访了陆惠萍,一起讨论如何为人父母。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我们却不会了
一个成功的亲子教育专家首先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母亲。老派文人如傅雷等都有自己严格的家教,家教便是亲子教育的根基。
陆惠萍走上亲子教育之路,起源于“好妈妈”的名声。出生于1960年代的陆惠萍曾经在江苏常州某供电部门的大型国企就职20年,已然跃居高层管理。对儿童教育产生兴趣,发轫于自己是个母亲。
29岁生育女儿之后,如同天下所有妈妈一样,陆惠萍希望着女儿成为最彬彬有礼、最有家教、才艺双全的闺秀。从襁褓中的西方交响乐熏陶,到幼儿时期的英语口语训练再到童年时代钢琴学习,陆惠萍一步步引导着女儿成长付出心血,同时也感受到了亲子沟通中的巨大障碍。
练习钢琴原本是女儿自己的意愿,中途突然强烈反感要求中断怎么办?自己宣扬的礼貌、善良和女儿社会上、学校中难免遭遇的粗暴与欺骗怎么解释?良好的母女沟通是否不能带有丝毫个人意志?自由宽松的成长和家长权威的引导之间的度量如何把握?
带着困惑,陆惠萍自己边做母亲边学习,自女儿幼年时期便购买儿童教育书籍,并在1995年进入复旦大学MBA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自费学习。
慢慢的,陆惠萍成为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眼中的“成功母亲”,有教养、成绩优异、成长健康的女儿是陆惠萍的第一个“活广告”,领导同事、朋友街坊的家庭中出现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碰上孩子青春期逆反不听管教的困难的时候,纷纷都来请教陆惠萍,甚至最后到了请陆惠萍上门“辅导”的地步。
“坏父母”就是“坏孩子”的复印件
从引导身边朋友的孩子中,陆惠萍找到了成就感。也看到身边很多孩子教育失败的案例,甚至有2个大学教授的女儿,最后变成了清洁工。
“这么多不会和孩子沟通的中国式家长,有多少‘坏父母’就有多少‘坏孩子’!”陆惠萍渐渐生起了“帮更多的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念头”。
2001年,陆惠萍开始陆陆续续到全世界各地接受心理学培训学习以及聆听著名教育家们的亲子教育讲座,前后花费近十万学费。2006年,陆惠萍“变本加厉”,心中的个人理想愈发清晰,“我要做些真正实现自我并且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陆惠萍在一片不理解声中辞去了待遇稳定、职位甚高的工作,在江苏常州创办起了自己的亲子教育咨询室。
“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孩子被爷爷奶奶惯了一身坏毛病,说破了嘴就是不改;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学习就讨价还价;孩子总是拖拉疲沓、丢三落四,得要大人 跟在屁股后头提醒;孩子变得虚荣,自尊心极强,只能听表扬和好话,听不得半点批评……”
活动中众多的济南“困惑”家长抱着疑问请教陆惠萍,开口便说“孩子不好”,陆惠萍回答家长“‘坏父母’就是‘坏孩子’的复印机”。面对一位苦恼于家中正在读小学的儿子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的济南母亲,陆惠萍斥责追问“你自己,你们两口子打麻将吗?”母亲在一片哄笑声中低头承认“自己是喜欢斗地主”。
按照陆惠萍的理念,儿童不具备自发性的行为意识,完全就是照搬成人,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坏孩子”完全就是家长错误教导的产品。
生孩子也要“资格证”,出了问题再找陆惠萍没用
采访中,陆惠萍和本刊记者讨论起了美国计划生育先驱、提出“儿童花园”理念的玛格丽特·桑格女士,陆惠萍的理念与玛格丽特如出一辙。
“孩子可是个珍贵的奢侈品,你确实能够支付得起么?”陆惠萍同样在讲堂里提醒家长:你能为你的孩子提供快乐的成长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吗?你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吗?
陆惠萍坦诚,自己的亲子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普遍价值标准下的,强调一定功利性的当下成功标准,不太考虑片面性人才和所谓“神童”培养。
面对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教育机构,陆惠萍相信正确的东西总是经得起大浪淘沙,知识、技艺之外,情感的沟通也会逐渐成为亲子教育的主流。
最后,陆惠萍给自己的教育理念做的总结是:替补学校教育的缺失,从书本知识以外的层面,从性格成长上和家长讨论各种实用并且致用的解决家庭冲突、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的方法手段。
“带着出现强烈‘问题’的小孩再来找我没用,我解决不了违法犯罪,只是跟家长讨论为人父母的‘职业训练’”。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