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好莱坞电影的圣经之年

2014-03-15 08:58 未知/ 齐鲁周刊 /

  好莱坞史诗片《诺亚方舟》是导演达伦·阿诺夫斯基五年磨一剑的作品,除此之外《霍比特人2》近期更是在中国斩获票房近五亿。

  近年来,好莱坞以《圣经》故事为蓝本而拍摄的《十诫》、《宾虚》等的排名历年票房所得相加,计入通胀因素后接近 18 亿美元,约等于《阿凡达》、《蝙蝠侠:黑暗骑士》、《蜘蛛侠》三片的票房总和。好莱坞各路公司推出的新年计划已明白无误地宣告,2014 年将会是圣经题材电影集体爆发的一年。是末日之后,人们重拾信仰,还是电影江湖救急的一着妙棋?

  圣经电影的井喷江湖

  2012世界末日毕竟安安静静的过去了,玛雅推论没有成真,圣经预言成为传奇。不再担忧种族灭绝,上帝也没有离我们远去,人们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欣赏如有雷同纯属虚构的《2012》了。

  近些年,充斥在好莱坞市场的除了漫画英雄,就是超能力物种。复仇者联盟、吸血鬼系列连连创下票房奇迹,但光鲜的数字背后其实也沾了货币通胀的光。根据票房数据网站boxoffice mojo的计算,一旦将通胀因素纳入核算体系,这些影片在美国影史票房榜上,都会落到20位开外。

  相反,以《圣经》故事为蓝本而拍摄的《十诫》(1956)、《宾虚》(1959)等的排名倒相对靠前。两者历年票房所得相加,计入通胀因素后接近18亿美元,约等于《阿凡达》、《蝙蝠侠:黑暗骑士》、《蜘蛛侠》三片的票房总和!

  美国观众向来对圣经题材无比热衷,无论好莱坞这些年剑走偏锋也好,中规中矩也好,游历了一圈“绿幕”下的世界后,2014年美国重拾圣经叙事。

  2月28日上映的《上帝之子》首当其冲。影片幕后团队是来自2013年美国历史频道大热连续剧《圣经故事》的原班人马,该剧去年3月在美国播出期间屡屡创下收视纪录,同比超越《行尸走肉》与《权力的游戏》,累计收视人次破亿。

  而接下来的3月份,美国观众将迎来更为重磅的派拉蒙史诗片《诺亚方舟》,这是达伦·阿诺夫斯基五年磨一剑的回归之作,由奥斯卡影帝罗素·克洛饰演诺亚,安东尼·霍普金斯、詹妮佛·康奈利、艾玛·沃森分饰其祖父、妻子、养女,真可谓星光熠熠。接下来的4月16日,索尼影业将推出《真的有天堂》讲述一个4岁男童在濒死状态下见证天堂奇迹的福音故事。

  到2013年底,另一波圣经浪潮等着大家。狮门电影公司投拍的《圣母玛利亚》,将聚焦耶稣母亲的生平故事;莱德利·斯科特指导的大型圣经题材电影《出埃及记》,也早早敲定2014年12月12日为北美圣诞档揭幕。

  好莱坞宗教叙事:末日之后,重拾信仰?

  圣经电影已经有一阵子青黄不接了,偶尔冒出几个《冒牌天神》、《魔鬼骑士》之类的,也都是打着圣经基督的旗号玩特技、找笑果。面对今年填鸭式的圣经电影创作,影迷看影单后惊喜之余不免疑惑,导演们都怎么了?

  近几年,国际电影市场虽然美国片仍然占主流,但是类似中国、英法等国家将市场分流不少。向来趋利的好莱坞公司,一方面要为适应海外观众口味做出电影题材、风格、内容上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为了重振国内市场,应对美国观众对自己不再受到重视的抱怨,去寻找新的大片发展路线。

  漫画英雄系列电影已经开始有生拉硬扯之嫌,科幻电影一部尚可,动辄三部曲五部曲的整,只能算作狗尾续貂,《圣经》则是最好的替代品。

  《圣经》本就是全球销量最大的书籍,在美国完全称得上脍炙人口、无人不晓。此外,《圣经》本身很有故事性,无论是耶稣生平还是诺亚方舟、大力士参孙、摩西十诫,全都要情节有情节,要动作有动作。一部《圣经》落在好莱坞电影人手里,可幻化出动作片、惊悚片、史诗片、爱情片、悬疑片、纪录片等各种类型作品,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毫不为过。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每周固定去教堂礼拜的美国人约有5000万,如果放宽到每月去一次,更是达到1.5 亿。而且这些人彼此之间联系密切,是完全自发的口碑效应制造者。再厉害的电影营销,都比不过这种依靠教会为纽带而形成的群体效应。

  2008 年以来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美国也不例外。面对经济紧缩与社会纷争,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根据收视率统计,诸如乔尔·欧斯汀牧师主持的电视布道节目,每周日早晨播出时观众超过700 万,超过不少美剧。

  与之前小布什时代不同,如今的美国国内,宗教与政治两股势力不再那么强烈地纠缠在一起。对宗教虔诚乃至狂热,不再与政治保守完全画等号。结果就是,信仰坚定的人会乐于走进影院观看此类作品,而原本信仰相对松散的人,这时候摆脱了被价值观绑架的压力,也乐于接纳这类作品。

  不过这类电影拍起来也要小心,一不小心也会有危险。马克·伯内特介绍说:“拍摄圣经题材,最重要的是要忠于圣经,内容要准确。我们当初拍完《圣经故事》,让全国40 家教会的领袖先看,因为这其实是件很严肃的事,弄不好就会有反效果,失去观众。”这也好比当年的《达·芬奇密码》颠覆性的描写基督教,招致基督教会的一致反抗一样。2014 年即将上映的这些宗教大片也很谨慎,据称派拉蒙就为《诺亚方舟》安排了专门针对宗教团体的试映,并要求导演根据观众反映的意见做出一定修改。

  圣经电影就好比老虎的屁股,如果摸得有门道,一旦坐上老虎背,等待的就是虎虎生威;若是惹怒了这只虎,下场不会很好看。

  圣经之于电影:文化诺亚方舟

  《圣经》更像是一部巨大、庞杂且无序的教史体系,编剧往往需要从海量的人物故事中抽离出想要表达的支点。除了对电影音乐的应景创作和服装的搭配,编剧还需要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填充《圣经》中简化淡化的一切。如此而言,将百千字的文本幻化做两个多小时的声画叙事,难度可想而知。

  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在争议声中取得逾7.5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而基督教徒声称影片中所写的内容是对基督教两千年历史的颠覆,发起基督教徒禁止观影的运动。

  事实上,《新约》中有十三次提及抹大拉的玛丽亚,但未曾提到有关她的个人生活。《达·芬奇密码》中将抹大拉解释为圣杯的实际含义显然触怒了一些人。诸如此类的还有《魔鬼骑士》和《地狱神探》等。这两部影片都没有直接取材于《圣经》,只是借用《圣经》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在此基础上想象创作而出。

  圣经对于电影不仅是创作上的鼓励,作为劝人向善的宗教,它的教化隐喻价值才是久兴不衰的根源。

  电影《冒牌天神2》中,斯蒂夫·卡莱尔受黑人上帝点化,渐渐拥有一些神力,比如能够召唤动物,胡子刮完立刻会长到半米长等等。参选议员的路因为突如其来的神力变得滑稽起来,最后他不得不抛家弃子和动物们建一艘大船。对,这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

  只是《圣经》里世纪洪水变成了城市郊区水库崩塌,一场大水淹没了街道,却让斯蒂夫上司受贿行径暴露。同一题材在《冰河世纪2》又有了不同的诠释,不过归根结底,影片都会宣扬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

  当好莱坞渐趋黔驴技穷时,回头找《圣经》寻求灵丹妙药或许是条路,这条路究竟是条死胡同,还是阳关大道,2014年底见分晓。只是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该想想,当中国电影技穷的那一天,我们该到哪找这样一本可以无限开采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