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教育,爸爸去哪了(二)
■嘉宾薛涌:
和孩子处于对话状态
不管女儿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她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机会。这符合我一向主张:早教要以激发孩子心灵的创造力为核心,摆脱死记硬背、摆脱大人的教条。这样才能把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则要始终和孩子处于对话状态,要掌握非常微妙的分寸,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作文遭遇流水账
女儿开始写作文,要写华盛顿夫人,可惜写的全是流水账。我决定和女儿先围绕着书聊一聊。毕竟,女儿总是有能力谈出很有意思的事情来。我个人的写作经验告诉我:能谈出有意思的东西,就能写出有意思的东西。
我问她:“你自己都读不下去的东西,写出来会有人愿意看吗?”
她无可奈何地说:“恐怕没有。”
“那么,怎么才能写得有意思,让别人有兴趣看呢?”
“我也不知道。”她一脸惶惑。
我意识到这正是问题之所在。写作是作者建立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过程,我必须帮助女儿找到和世界的关系,于是我进一步地问:
“她的故事有意思吗?哪里有意思?”
她又流水账般地叙述起来。不过,这次我决定耐心地听完,从中寻找亮点。
她说:“玛撒·华盛顿从小在农场长大,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就在农场生活,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而且觉得没有必要学习读书写字,结果基本上不能读不能写。可是后来,她意想不到地嫁给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位第一夫人。她不得不和世界各国的王室和政界要人及其家属通信。最后她不得不重新学习读书写作……”
我一听马上摆出受教的样子,而且我提起希拉里·克林顿,问她现在的第一夫人和过去有什么不同。我进一步问她:“你现在觉得你的未来是取决于自己嫁给谁,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这样一番讨论,帮助她思考二百多年来妇女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她个人未来的影响。
从事这样的教育要非常小心。你不管学养多高,也可能把孩子的一些思想亮点当作枝蔓而修剪掉。操之过急,就会把她的许多智慧抹杀,她就永远不可能超过你。
对女儿进行史学训练
我把古典学家David Grene的希罗多德全英译本拿给她。她评论道:“希罗多德很奇怪,总要告诉你:‘这是波斯人讲的’,‘根据埃及人的说法’。”
我问她:“你告诉过我,上周安妮向你借了一块钱买糖,一直不还。你昨天向她要,她说不记得。”
“她想赖账。”
“我当然相信你。但许多人确实会这样选择性地忘掉些不愉快的事儿。另外,她也许就是因为借得太多,真记不住?”
“噢,这确实有可能。”
“想想看,希罗多德周游世界,到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听陌生人讲过去发生了什么。他难道应该简单地相信人家告诉他的事情都是真的吗?”
“噢,那他为什么都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呢?”
“这大概是因为除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他很少有其他的线索吧。或者他觉得别人讲的事情有值得参照的部分。假设他来记录你和安妮之间的纠纷。是否应该这样记载:根据存存的说法,安妮为了买糖借了一块钱,安妮则说她根本没有借?”
“噢,这大概是最好的办法了。”女儿恍然有悟。
用体育培养孩子的品格
女儿的个子实在太小。当孩子们随着年纪的增长在学校有了越来越多独立玩耍的自由时,她体力不足就容易吃亏。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她的自信。以后不管她多么聪明能干,如果没有自信,就没有勇气站出来充当大家的领袖、争取本来是属于自己的机会,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女儿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曾经向我们抱怨过:“现在低年级的孩子都比我高,甚至很轻松地能把我抱起来。”我听了,马上哈哈大笑,摆出不以为意的样子。如果家长把这些当回事,孩子就当回事。我随后和女儿说:“难道你不觉得有这么个细小的身材很幸运吗?”
“为什么?”一心想变高变壮的女儿迷惑不解。
“看看,你是个芭蕾舞演员。你参加了《胡桃夹子》的演出。你要是长得那么高、那么壮,别人不能把你举起来,你能被选上台吗?”
“噢,确实是这样。”
接下来,我就开始着手帮助她克服个子小所带来的心理弱势。在第一堂游泳课前,我把女儿拉到一边:“看看那些男孩子,都比你高半头甚至一头多。你可能游得过他们吗?”
“绝对不可能!”女儿急忙摇摇头。“我也不相信。大概你是最慢的。”不过我接下来说,“我希望你能亲身体会一下,训练会把你变成一个连自己也想象不到的人。下面是你要做的:认真听从教练的每一个指令,注意每一个细节,严格完成教练分派的训练指标,每时每刻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三个月后,你再看看结果怎么样。”
女儿确实也只有在后面跟着的份。但是有一点,她学得比谁都认真:不仅专心于教练的每个示范动作,而且教练叫游八圈就游八圈,十圈就是十圈,从来一丝不苟。两三个月后,这一切努力终于都开花结果。女儿因为速度超过了这些男孩子,经常被教练分派为领游的角色。
“天分当然很重要,但留着不用还是白白浪费。持之以恒的训练则让你超越自己。”这些大道理,对女儿来说已经不是抽象的说教,她都亲身经历过了。
可见,体育并不仅仅要让孩子身强力壮,还能培养孩子的品格和精神。毕竟体育能够最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人生。孩子形成了“成功人格”,人生就才算是上路。
父教缺失,沦陷了什么
□宗禾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情况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
父亲们为什么不在现场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这种家庭状况难道单纯地是由于工作太忙造成的吗?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父母或者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情感生活的部分,出现问题后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往往导致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的关注被转移了,她就没有注意到夫妻间的感情问题,教育孩子的矛盾,让家庭维持一种平衡。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而丈夫更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它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被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成为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男人害怕孩子的诞生和到来。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但是女孩没这个问题。所以女孩对于关系的依恋程度重于男人,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当然这是潜意识的、无意识的。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父亲”缺席带给孩子什么?
父爱缺席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会把问题继续延续。一个被母亲过度照顾的小男孩,长大结婚后,内心仍然是个男孩,很难承受作为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这样的男人在中国大有人在,他们进入婚姻,就会把恶性循环无限地复制下去。小时候太过擅长做小孩,他就会一直做小孩。另外一种情况是,小大人似的孩子,他假装自己像一个父亲,但是他内心没有成熟的部分会逐渐暴露,于是,中国盛产各种各样的老男孩。
女孩长期生活在妈妈的照顾下,她学习到的就是如何做妈妈,她不知道如何做个真正的女人。老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妈妈,很难去呈现她女人的一面。这样的女性不知道怎么跟丈夫去交流,她只会去做最擅长的事情:怎么照顾孩子。或者,她让隔代去照顾孩子,她继续做个小女孩。丈夫就会感觉:妻子在哪里?
不仅如此,还有更大的危机呢!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夫妻作为父母分工合作系统的破裂,这是更大的危机。
很多配偶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人的生活。而一个男人要学会去面对自己的情感、面对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像躲避妈妈的小男孩一样去生活。
相关阅读:
|